在玉柴,有一个痴迷于模具制造技术创新的“狂人”。他就是玉柴集团的钳工工种大师,工艺装备厂木模工段和金属模工段的工段长——池昭就。
1994年,池昭就从广西机械高级技校毕业,进入玉柴工艺装备厂当模具钳工。
“第一次拿到那份厚厚的模具图纸,我惊呆了。图纸上是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数字,我完全搞不清楚是什么状况。”面对全新的领域,池昭就并没有退缩,他从不认为自己会是一个在困难面前认输的人。他开始“疯狂”学习,到处收集资料,回学校请教老师,买大量的书籍自学,并在实践活动中向师傅和工友学习技能。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池昭就逐渐掌握了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基本了解了模具的制造过程和设计过程。
“小池是个勤奋好学的徒弟,他爱动脑筋、喜欢琢磨技术,也比一般人有悟性。”玉柴技师协会会长陈金源说池昭就是个专注的人,在工作中坚持自主创新。
2004年,YC4W系列新产品是玉柴的重点项目。公司在2004年7月中旬接到产品3D图后,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YC4W三大件(机体、缸盖、曲轴箱)特种铸造模具开展设计试制工作。
试制前,日本、欧洲的专家说,即使在日本、欧洲也要8个月至10个月才能完成试制,中国根本没有能力开发这种模具。
池昭就和组员们顶住了压力,进行了多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尝试创新,攻克了一个个调试难题,用了3个月时间,一次试模成功浇铸出了YC4W曲轴箱铝合金毛坯,打破了外国人的预言。该项目为公司节约了模具制造费用1000多万元,结束了国产自主知识产权无铝合金材料的微轿高端机型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消失模铸造技术在世界铸造生产中得到生产应用,不仅可节约大量生产成本,而且可减轻环境污染,被誉为“铸造中的绿色工程”。
2010年3月,玉柴成立了消失模试制应用项目组,池昭就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开始带领团队成员踏上项目攻关的征程。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池昭就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项目攻关上。在项目启动初期,他和同事黎明两人基本上是利用下班的时间进行试验,当别人吃完晚饭出去散步了,他们还在厂里琢磨工作上的事。在准备项目所需的材料时他亲力亲为,工业品市场、建材市场、公园路等地方跑了个遍,对很多家的产品进行了对比试验。繁忙的工作让他无暇顾及家庭,儿子送学校全托,妻子难免会埋怨他:“为什么不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可他知道工作上更需要他,只能把对儿子的亏欠埋在心底。
消失模铸造技术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获得一个合格的白模(即泡沫模)。而要制造泡沫模,就必须要有泡沫切割设备。在第一次用切割设备进行试割泡沫时,由于采用人工推动泡沫,摩擦力大,速度不均匀,当割到一半时,电热丝被割断了,而且泡沫割得不平整、厚度不准确。这时有人不留情面地说:“你们这样做是不会成功的。”但是没有人气馁,他们知难而进。经过反复试验,用滑轮推动泡沫,并对其他方面进行改善,泡沫切割设备终于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攻关成功,为公司节约成本240多万元。
难题接踵而来,池昭就就像永不停歇的螺旋桨,停不下前进的脚步。
2011年,池昭就独创了“内木外塑复合模具”制作工艺。
现有的国内技术大型柴油机都是用木模来试制和小批的,然而木模传统的模具制作技术是手工制作,精度低、易受潮变形。2011年1月,池昭就开始思考怎样改变木模的缺陷。注重细节的他从金属模工段采用环氧树脂做气道模具试制材料的试验中得到启发,他开始思考是不是也可以改变木模试制材料的成分?什么材料的成本是最低的?攻关的关键点是什么?池昭就组织木模工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对比。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12月,他们成功开发了数控加工制作木模及其相应的木料应用,推出了“内木外塑复合模具”制作工艺。此项工艺为国内独有,申请了两项专利,解决了大型柴油机模具的选材、制作工艺、高效率、高精度等难题,大大缩短了大型柴油机产品试制的周期,同时提高了模具的精度,提高了产品试制的准确性,项目的开发应用为公司节约成本112万元。
凭借扎实的基本功、精湛的技艺,池昭就在高技能人才项目活动中为公司做了10多个攻关项目,成果显著,为公司节约了2500多万元。他曾多次代表公司和玉林市参加广西和全国的钳工技能比赛,并获得了较好的名次,先后获得了玉林市技术能手、广西技术能手、广西技能大奖、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新闻推荐
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丰富节日期间市民的文化生活,玉林市群众艺术馆、玉林市美术家协会、玉林市书法家协会联合在市群众艺术馆举办庆“五一”劳动节书法美术作品展。...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