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喆: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壮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带头人,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在强调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今天,民间信仰自然应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当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对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信仰内容应该有所选择。”此次“桂东南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杨树喆教授关注的论题是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作为与制度性宗教相对的范畴,是指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持奉的信仰及其仪式表现。”提到民间信仰的特点,杨树喆教授认为晚清时期的桂东南民间信仰具有代表性,对此他总结出四大特点:首先是多样性,如有保佑农业丰收的刘猛将军和土地神,保佑乡民的石牛神,祈水灌溉的龙王庙等。其次是务实性,旱时祈雨,霪雨祈晴,根据不同岁时节令而举行的各种习俗信仰,如开耕日、牛王诞、社日、晒虫节等。第三是复杂性,民众信奉的神灵十分庞杂,不论是哪路神灵,统统信奉,既有自然神,也有神话传说或历史人物,而且一庙多神,一神多职,一职多神。第四是地域性,遇到旱灾时,玉林地区民众祭祀寒山庙,而贵县民众则祭祀石牛庙、北山庙和石大夫庙。
是不是桂东南地区所有的民间信仰都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传承和任意传播呢?杨树喆教授认为,在当下的中国应该持慎重对待的态度。他提出,目前至少应该重视民间信仰的三个特性:第一是传统性,要求构成民间信仰传统的时间大约在三代以上,也就是说,经历了百年左右的信仰传承才构成比较稳定的传承形态,才能纳入民间信仰范畴。第二是伦理性,不是任何的传统文化都能上升到遗产的高度,在继承中要有选择,对于具有良善的伦理特性的民间信仰,才会重视发挥其在道德规范训诫与调剂民众精神方面的功能。第三是濒危性,要对那些带有濒危性的民间信仰现象优先进行伦理性认定和抢救性保护,要通过认定与保护活动,唤起全社会对民间信仰的重视。
杨树喆教授说:“桂东南地区民间信仰在内容、形式和功能上有着积极性和多彩性的一面,经过了‘传统性、伦理性和濒危性\’的三重考量,桂东南民间信仰也应该成为一宗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