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大米输出历史悠久,早有“西江米”美称。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苍梧粤东会馆碑所记:“中岁谷入辄有余,转输络绎于戎,为东省赖。故客于戎者,四方接靷而莫盛于广人;集于戎者,百货连樯,而莫多于稻子”。足见是时梧州与戎圩(今龙圩)之间的谷米销售就已十分兴旺。乾隆五十七年,广东商人赴安南(今越南)贸易所置之货多由浔江经梧州进出,谷米是当时大宗贸易之一。
光绪十一年(1885年),梧州出现代客买卖货物,索酬行佣的经纪行业“平码行”,经营的商品以谷米为大宗。初期,以木船或水筏(又称货仓筏)在河面旁岸停泊作为交易场所。后迁址九坊街,长沙街一带设店经营。光绪二十三年五月,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逐渐成为广西最大的谷米集散市场。通过平码行汇集广西省内各市镇谷米于梧州,然后运销粤港澳市场。
解放初期,梧州仍有大米输出。1952~1953年,出口大米9240吨,占广西出口大米的30%,主要销往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54年起,梧州大米出口调拨由广东口岸经营而终止。
1972年5月,梧州恢复自营出口优质米。是年,梧州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成立7人工作组进驻市大米厂,组建广西第一家水磨优质米加工车间,生产加工优质米出口,还派人赴广东进驻容奇、马江等大米加工厂,委托其代加工出口。同时,派出人员组成工作组驻贵县办理优质米的就地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和直接出口业务。笔者也参与其事,先后两次赴上海、常熟购置手提、座式缝包机等设备,用于扩大生产加工。
1974年9月和1978年7月,自治区农业局、粮食局、外贸局先后两次在梧州召开优质谷生产会议,研究培植优质高产品种,鉴定优质谷等级,制订发展规划。会后在玉林、贵县、桂平等18个县(市)先后建立18个出口优质谷生产基地,有效地保证了梧州优质米出口的充足货源。
1981年,梧州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为使出口优质米在港澳市场有更大的竞争力,选自治区最优良的稻谷品种银竹粘、丝苗、齐眉、油粘、鹅塘粘、西山粘、水牙粘和华南15号等谷米配打,水磨加工出新品种“金稻牌”优质米出口(每袋5公斤),很受侨胞和港澳同胞的欢迎。1982年,还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增设零售点。1984年,梧州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投资在炮台冲口建造优质米加工厂,建成1栋5层楼高的碾米车间和1栋3层楼高、能储存粮食300吨的仓库和小包装车间,安装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化检用的一整套器械。每日最大加工量300吨。1987年,有职工119人,年加工出口大米达4万吨,比1972年增加了10倍。
梧州出口的优质米唛号有“梧”、“州”、“明”、“福”、“广”、“宁”、“才”等,均用大麻袋包装,每包50公斤。1984年,梧州出口的水磨优质米被评为广西质量第一名;1991年在广西粮食系统被确认为广西优质产品。1972~1987年16年间,梧州共收购优质米101.70万吨,年平均6.36万吨;共出口优质米87.52万吨,年平均出口5.47万吨。1985年收购10.14万吨,为历史之最。1986年出口9.21万吨,创汇1801万美元,出口量和创汇额均居全国第二位。梧州出口优质米主销市场为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毛里塔尼亚、亚丁等国家和地区。
新闻推荐
由玉林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承建的梧州市旺甫中心小学教学楼工程,自2010年12月1日开工至2011年9月5日完工,并于2012年8月31日通过工程验收合格,在施工期间,施工队伍的工资...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