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润光在柳石路小学指导学生学习科技小制作。 今报通讯员刘玉林 摄
烟盒做的坦克、沙滩椅,一次性水杯和瓶盖做的翻滚小车,丝袜和装饰板做成的风车……11月4日,柳州市柳石路小学的一堂科技课上,校外辅导员梁润光制作的这些“玩具”,把学生们给迷住了。63岁的梁润光原本是个普通车工,他爱搞科技小制作,常年带着亲手制作的各种科学玩具,走进社区和学校普及科学知识。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老小孩”。
废弃材料变玩具
梁润光搞科技小制作,用的都是身边的材料。除了烟盒、一次性水杯、瓶盖,像竹签、钢笔帽、工字图钉、易拉罐、吸管、旧鞋盒等,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经他一番摆弄,就能制作出纸绳拖重、纸船举重、呼呼车等各种蕴含科学原理的小玩意儿。
梁润光告诉记者,指导中小学生搞科技制作,最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探究科学原理的兴趣,并学会使用工具解决问题。而通过一些科技小制作,还能训练青少年空间感知和认识几何图形的能力。
在柳石路小学的这堂科技课上,梁润光利用从儿童拼图地垫上截取的一枚圆片,及一根裁短的一次性竹筷,制作了一只会旋转的陀螺。这个过程中,他引导学生们思考陀螺为什么不倒。进而让学生们寻找,还可利用身边哪些材料,制作出能像陀螺一样旋转的物体。这堂科普课边游戏、边学习,让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个个兴奋地跃跃欲试。
从小就是个科技迷
梁润光说,50年前,自己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也是个“科技迷”。
“那时我在文惠小学读书,特别爱折纸飞机。”梁润光回忆起快乐的童年时光。他记得读三年级时,有一次和几个同学在校门口玩纸飞机,被附近公园路小学的老师看到,“可能是老师觉得我蛮有动手能力,就喊住我,让我到他们学校参加航模训练。”
到了小学四年级,梁润光又被选送到柳州市体委航空模型培训班。从制作弹射模型滑翔机起步,到制作牵引模型滑翔机、橡筋动力滑翔机,以及装有活塞式发动机的线控操纵特技模型飞机,经过四年专业学习,他成长为解放后柳州较早的一批航模选手。
“我制作的弹射模型滑翔机,曾经有过留空时间60秒的满分成绩。”说起学生时代制作航模的经历,梁润光有道不完的故事。他告诉记者,一架简单的牵引模型滑翔机有上百个零件,需要从绘制模型图和零件图开始,一步步动手完成,“要花费大约30个小时”。
学习航模制作融入了空气动力学、力学、模型结构、材料结构、材料加工、工具使用等很多知识,这为梁润光后来进工厂搞技术革新,以及到了老年热心公益科普,打下了实实在在的基础。
从车工到校外老师
少年梁润光有个梦想,做一名飞机师,“驾驶飞机飞上祖国的蓝天”。不过,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打破了他的梦想。中学毕业后,他成了柳州开关厂一名车工,每天跟车床打交道。
在生产车间,工友们发现,他们无论使多大的力,把机床开得飞快,都赶不上梁润光加工零件的速度。梁说,少年时代热爱航模制作,让他对机械制造特别感兴趣。进厂当工人后,他经常动手做些技术小革新,“通过改进加工工艺,制作组合刀具,班产量翻番那是常有的事。”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梁润光兴奋地发现,柳州市在中小学校恢复航模训练。“柳州是个工业城市,小孩子从小都有‘制造基因\’,柳州的青少年航模运动不仅在广西,就是在全国比赛,成绩都很突出。”校园内又响起航模飞机上天的声音,让这位柳州“老航模”很激动。
航模训练恢复,需要有经验的指导老师。不到30岁的梁润光被鱼峰山小学、屏山小学等请回校园,成了一名校外航空模型辅导老师。从那时起,梁润光就爱上与孩子们在一起,教他们学习科学知识,延续自己未曾实现的科技梦想。
传帮带乐此不疲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工作变动,梁润光暂时告别了校外科技辅导工作。直到2007年,他又因为柳州科技馆的邀请,再度与开展青少年公益科普活动结缘。
梁润光在柳州科技馆建立了一间科技工作室,每逢周日上午开放,公益指导青少年学习科技小制作。为了适应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自己编写教材、亲手制作课件,设计了将近30种适用于手工课程学习的模型。“这些年,我为工作室生产了3000多套手工套件,零件数量有上万件。”梁告诉记者。
在科技馆的工作室没“玩”够,梁润光又“玩”进了社区、“玩”进了学校。每年柳州科技馆、柳州老年科技协会等组织的科普下乡、进社区、进校园活动,都会看到他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和大人、孩子一起开心地玩耍。
“我也想像其他老年人那样,跳跳舞、唱唱歌、喝喝茶,但真的是闲不下来呀!”梁老告诉记者,他打算整理这些年积累的科学小制作经验,编写一本有趣、易学的教材,为社区和学校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提供更多指导。1今报记者刘山 通讯员刘玉林
新闻推荐
永昌 地产柳州客家商会 柳州玉林商会副会长单位 &nbs...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