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玉林
我与北海这座海滨城市只是有过擦肩之缘。那海,那城,那些人,却在我人生画版上留下浓重的笔墨。书桌上,就有北海著名诗人庞白先生赠我不久的诗文集《天边:世间的事》。洁白素雅的封面,微缩的插图,两个手牵手站在湖边远眺的情侣,目光跃过湖面,越过远山仿佛看到了一片蔚蓝色的大海,恰似一幅海滨故事多的壮美风情画廊。如果不是鲁院青年作家班紧张有序的课程安排之中增加了采风小插曲,我不会走进北部湾,更不会走进一位诗人灵动的心情驿站——那间海边的咖啡馆!
与庞白先生的初识缘于北海青年作家小昌的诚邀。
那天作家班采风北海,晚上简单宴饮之后,“地主”小昌说,去我一个朋友家新开的咖啡馆聊聊天吧。于是七八个鲁院青年作家班的年轻人说走就走。咖啡馆隐于新华书店后门,应是三房两厅的格局改造,十分清静。我们十来人围成三个小圆桌,一直把文学话题聊到深夜,不巧一场暴雨突降,整个城市风雨大作。那风当是从海面上刮来,带来一阵阵瓢泼大雨,吹得后院花木乱作一团团绿麻。室内的我们,钢琴师(重庆著名青年诗人余幼幼)、吉他手(广西青年小说家小昌)各自先后情不自禁地弹起钢琴和吉他,泻意、婉转地演奏,不但把文友们的文学细胞激活了起来,也勾起了我们这些从内陆来的“旱鸭”对海缤城市的心驰神往,似乎白天游耍过的银滩边那阵阵海潮仍然清晰地回响于耳畔。
那一刻,幽雅的读诗时光,仿佛在疾风劲雨中要把清凉的夜带向大海深处。倚门观风雨,心听海潮生。让我不禁感叹,生活在海边的人是幸福的!他们可以尽享碧海银滩,尽享物美价廉的肥美海鲜。尽管时有台风侵犯,但又不失为生活的调味品。在风声雨声钢琴声读诗声中,大伙在咖啡馆里尽情地品尝着文学雨露。随手从书柜上翻看精美的杂志和书籍,猛然间,一本庞华坚著的书映入我眼帘。原来这本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诗集系《北海作家丛书》之一,是为北海文学创作的成果展。该书由北海市委书记亲自作“努力开创北海文学之盛景”总序,诗文集又由北海市宣传部长作“诗是不会寂寞的”独序。可见北海市对北海文化的重点扶植与关爱,对庞白先生在北海文化界地位之高的尊崇。
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的庞先生不仅是在北海乃至广西,在全国都是知名诗人。目前已经出版多本诗文集。面对这样一位长者、师者,当我接过他在书的帧面上写有“玉林兄指正”之诗文集时,感到十分纠结又分外欣慰。纠结是我至今没有出过什么书,更拿不出可以示人的文学作品作抛砖引玉;欣慰是因为在一个已“成家”的文学前辈面前,他的谦虚谨慎是如此值得我敬重与推崇!也许文学真的有一种力量,推动一个人去改变自己的精神风貌。但在庞老师的谦虚中,我不过是一个诚惶诚恐的文艺青年。
文学创作是一场文化苦旅,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寂寞地行进的心灵之旅。在《天边:世间的事》这本书中,收录了庞白先生2007年至2009年之间大量的散文和诗歌,散文短小精致,不足千字,却字正腔圆,道尽海滨城市人的心历路程和诗人繁简共容的心声。其诗又格外隽永。其中,我喜欢品味的短诗“北海纪事:风雨”如是:“风大,雨更大大到一切静止大到隐藏在内心的诡秘无语”简洁的语言分明勾勒出了诗人驿动的心介于动与静之间的矛盾心绪;又如“深秋:北海”一诗如是:“草仍然拔芽,树仍然抽生嫩枝弥漫的绿仍然张扬一轮明月,在夜晚,仍然圆润、明亮大地更加辽阔远处的声音清晰可辨——是深秋了”诗人借助“草、树、绿、明月、大地”等意境来解读深秋虽至,但世间的色彩依然一片勃然生机,诗眼观察细微,意境开阔。
掩卷深思,我想:邂逅北海两天,我不只是听到了大海的潮声,听到了北海经济腾飞的潮声,还听到了这座海滨城市文化崛起的潮声!
新闻推荐
生料粉顾客在享用生料粉新开张的玉林特色晏家生料王粉店□本报记者梁飞燕 &nbs...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