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柴行巷,巷口是草药摊柴行巷是一条身处闹市,却又保持着一份宁静的小巷,几百米长的巷子一头连接人民中路,一头连接解放路。走进柴行巷,就会闻到一股草药特有的芬芳,巷子两边摆满了各种草药,仅有的几家店铺也是中医诊所。柴行巷为何不卖柴,反而成了草药专卖巷呢?
店铺林立,民风淳朴
“其实,柴行巷最早不是卖柴、也不是卖草药的,而是一条热闹非凡的街道,大家叫它兴华街。”柴行巷里几位老人说。清末民初,柴行巷就已存在,由于地处玉林城墙边,附近又有十甲菜市,地理位置优越,巷子两边店铺林立。
民国中期,随着汽车和公路的增加,政府在城墙上开了个“新西门”(大概在踏浪百货红绿灯处),带旺了柴行巷的各种生意,巷子里有梁九米铺、普明鞋店、盐店、洗头铺,还有若干客栈,也有卖木柴的小贩和农民。
“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会被做买卖的人吵醒,天亮后这里更是人来车往。”柴行巷一位70多岁的龙姓老人回忆说,不管是不是圩日,这里都热闹非凡,巷子里的青石板被拉货的鸡公车碾出了深深的车辙。
柴行巷人员往来虽然复杂,但由于有街规民约,加上民风淳朴,治安很好,巷子里有龙、徐、杨、黄、杜、罗、陈、梁等姓氏的人家,相处和谐。
一看“木柴字”就知价格
渐渐地,柴行巷以销售柴火为主,各地农民在这里卖松须、杂木,还有晒干的能生火的牛屎糠。由于卖木柴成行成市,还诞生了这一行业特有的数字,人称木柴字,如“用1、11、111、1×、×”代表“一二三四五”,在地上或者柴堆边写上这些木柴字,购买者就知道木柴的价格了。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上世纪70年代,柴行巷仍以卖木柴为主。70多岁的李鼎和先生在福绵区樟木插队时,曾用自行车拉木柴到这里出售:“木柴约两三分钱一斤,比樟木贵了一分钱,因此有条件的人都喜欢拉木柴来这里卖。”
一些农民为了能多运柴,更是把自行车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28寸的自行车前后左右都捆上木柴,一路晃晃悠悠的来到柴行巷,中午肚子饿了,就拿出一个粽子站在摊位边吃。”龙老先生说。
木柴巷改卖烟丝和草药
上世纪70年代,政府规范管理市场,卖木柴的地方搬到了五灯坡,后来又搬到北街和大市场。热闹了数十年的柴行巷,渐渐静下来了。随着两边居民不断翻盖房子,巷子也不像以前那么宽敞,显得狭小、杂乱。
1980年后,柴行巷开始有人卖切烟丝,后来有农民挑草药到这里摆卖,生意红火,附近居民也加入了卖草药的行列,每天收购农民挑来的草药摆摊销售,长长的巷子里,两边都摆着草药,俨然成了“草药市场”,一些中医也在巷子开起了诊所。如今,尽管柴行巷的名字依旧不变,可有的市民已改口称之为“草药巷”。
(线索提供人:李先生稿费30元)
新闻推荐
第十一届中小企业发展论坛在玉林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