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盛在研究山歌。王昆盛画笔下的家乡风物。王昆盛画笔下的家乡风物。七届玉林山歌王大赛,他一届不漏全部参加;他曾带队到桂西北等地参加山歌比赛,每次都载誉而归;他还爱好绘画,尤喜画家乡山水。他有两个愿望,一是把自己所编唱的山歌结集成册;二是将家乡美景和古迹画下来做一本画册。
他叫王昆盛,福绵区樟木镇石龙村石龙小学原校长,今年71岁,退休10多年来,一直用山歌唱颂生活的热情,用画笔描绘生活的情趣。
兴趣广泛,七旬学会熟练运用电脑
来到王昆盛老校长家时,他正在欣赏自己以前的画作。画的有乡村美景,有城市建筑,还有各种人物速写。“全是我灵感来时,一气呵成画出来的,画好后就放到一边去,过段时间再回头慢慢欣赏,审视得失。”王昆盛说。
也许由于艺术的熏陶,王昆盛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说话时脸上总带着笑意,“这些画都是生活中的景物,我平时用手机拍下来后就照着画。”记者拿起其中一幅乡野风景画欣赏:旭日东升、霞光万道、色彩斑澜的田野上一派生机勃勃,层叠错落的梯田一级级从山脚盘绕到山顶,线条行云流水,规模磅礴壮观;梯田中是已成熟的水稻,黄澄澄的一片。整个画面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很有感染力。记者不禁为王昆盛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描绘美的画笔喝彩。“画里就是我家乡的田野。”王昆盛说,语气带着自豪。
吸引记者的还有一幅共画有50个人物的速写,这50个人物或坐或站或动或静,神态各异,表情丰富,令人赞叹。其他的画还有玉林体育馆、乡村学校等,都是生活中的平凡景物,在他的画笔下呈现出一种别样情趣。
接着王昆盛给记者拿出一本《玉林山歌集》,“这是我策划并参与编写的,接下来我还要把自己所有的山歌作品再出一本集册。”记者看到,王昆盛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书籍,有《现代人体画选》、《玉林市民间故事集》等,还有一些医学类书籍。王昆盛笑称自己是个“杂家”,杂七杂八的书都喜欢看。
王昆盛还有一个让记者惊叹的地方:以他71岁高龄摆弄起电脑来非常熟练,打字速度也不慢,玩QQ也很熟手。“哈哈,我是退休后才开始学的。”看到记者的惊讶,王昆盛笑说,退休后发现不会电脑,查资料什么的都不方便,就硬逼着自己学会了。
爱上山歌,寻师访友终有所成
王昆盛爱上唱山歌也是退休后的事。退休后,他跟随儿女从农村搬到了城里住,平时有空就到公园看别人唱歌跳舞。一次,他在清湾江公园散步,看到一群老人在对山歌,一时兴起便驻足听起来。只听一个男声唱道:“白鹤飞天冇吃谷,终之有日落兄田;茶挑风炉时(匙)候到(灶),我连毛蹴屎捡回煎。”女声回唱道:“过岭鹧鸪冇使望,挖窿总系螃蟹公;天秤石灰平白等,猫抓尿泡得场空。”王昆盛觉得这些山歌唱词虽略显粗俗,却也接地气,别有趣味。
从那天起,王昆盛就常到公园听山歌,不知不觉便也喜欢上了这门富有玉林特色的民间文艺,并通过朋友介绍,加入了“关注玉林民间文艺团队”,结识了梁承昭、谭大全、庞赐芳等一众热爱并致力于玉林民间文艺挖掘和传承的人士。
2009年,王昆盛与他们筹划起了举办玉林山歌节的活动。克服了资金、人力、场地等困难,他们于当年农历三月三期间,成功举办了玉林首届三月三山歌会。从那以后,王昆盛便感到自己再也离不开山歌了。为了掌握更多的山歌知识,他深入民间寻访山歌高手,搜集了大量山歌的资料。渐渐地,他摸清了山歌的一些规律,并很快学会了编唱山歌。后来,他还和团队一起举办了山歌学习班,并担任辅导员。“举办山歌学习班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山歌人才,使其不至于后继乏人。”王昆盛说,但这个山歌学习班只办了三期,便因种种原因没有再办下去,这也成了王昆盛心头的一件遗憾事。
王昆盛创作山歌的热情很高,无论是到菜市买菜还是走在街上,见到有感而发的事物,便要用山歌唱出来。一次他回到樟木老家,看到一个老人在山坡上边放牛边扯着嗓子唱山歌,他便唱道:“今日山冲笑料多,二叔牵牛又唱歌;双篾扎柴有两度,可惜少了二叔婆。”逗得放牛老人哈哈大笑。
一段时间后,王昆盛创作了一大批山歌,他有个打算,把自己所编唱的山歌结集成册。于是他和关注玉林民间文艺团队负责人梁承昭等人开始筹划出一本玉林山歌的集子。他的作品加上搜集的其他作品。不久,这本几十万字的《玉林山歌》出炉了。《玉林山歌》的首发仪式与第三届玉林山歌节开幕同时举行,成了玉林山歌界的一件喜事。
后来,王昆盛还和团队一起,带队到外地参加过几次山歌比赛,都取得了不俗成绩。在今年玉林市双拥办举办的双拥文化山歌大赛中,他编写的山歌剧《当过士兵扛过枪,开过坦克闯过场》获得了高度评价。
自学成才,绘画爱好融入生活
相比于唱山歌,画画对于王昆盛更具渊源。他自小就是一个画迷,喜欢用树枝在地上涂涂画画,画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和人物。凡是他看到的都喜欢画,虽画得笨拙粗陋,但他从不以此为龃,觉得能画出来就开心。读中学后,画画便成了他的最大爱好,常常用钢笔画人物速写,老师、同学都成了他速写的对象,有时老师在讲台上讲课的神态都被他画得活灵活现,他的课本和作业本总不会被人弄混,因为上面画满了“插图”。
“那时没有人教,画画全凭自己琢磨。”王昆盛说,后来他慢慢摸索出了一些规律:自己看上去画得不顺眼的,就先放到一边,直到画得顺眼了,再拿出来对比,看看得失,总结经验。他还摸索出了一条经验:各年龄层次的人物速写比例是不同的,老人、青年、小孩各有讲究。这条“秘诀”令他的速写水平提高了很多。
参加工作后,王昆盛订了《画报》、《连环画报》等杂志,喜欢临摹杂志上的画。由于有画画的专长,他成了学校唯一的图画老师。他教学生出墙报,让学生根据墙报内容配上各种插图,使得这些墙报图文并茂,很受欢迎。王昆盛也因此成了当时樟木镇小有名气的“画家”,经常被抽调去办各种墙报,他画的插图每次都能把墙报衬得高雅而有趣,很受群众欢迎。(记者王耀前)
新闻推荐
山庄醉游人优美的盆景荷塘美景成片的竹林...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