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书书写者乐在其中。水书书写者的作品。
每天清晨或傍晚,在人民公园、文化广场、江滨公园、清湾江公园等城区各个休闲场地,都会出现一群特殊的书写者。他们以地板为纸,以海绵为笔,以自来水为墨,或站或蹲,埋头书写。楷书、草书、隶书,各种字体或龙飞凤舞,或端秀正统,吸引了不少市民观赏。
这个“水书”群体开始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后来逐渐加入了30多岁的打工者和20来岁的大学生。近日,记者带着好奇走近了他们。“水书”让老人们健身益脑、精神愉悦
上午10时,记者来到人民公园门口,10多个老人正专注于在地板上书写。记者看到,他们所写的字体各有不同,有喜楷书者,有爱行草者,有的则是多面手,各种字体轮换着写。他们在各自选好的“地盘”上笔走龙蛇,往往是边写边退,长长一排写下来到后面时,前面写的字就风干了,他们便又走上前从头再写,似乎都算好了字的个数与被风干的时间差。
有的水书者在写下几行字之后,还会在字下面画画,有的画蝴蝶,有的画花草,有的画禽兽虫鱼,这些简笔画将书法衬得盎然而有诗意。记者来到一位用长笔站着写草书的老人身边,他正在书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笔划潇洒磊落,给人一种力度美、结构美的享受。
老人叫文胜光,今年68岁,是玉州区五中的退休老师,今年才来到这里写水书。“我不单喜欢草书,楷书、行书也爱写。”文胜光说,现在写水书已成了他最喜爱的文娱活动,在这里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书法,除非有特别的事,否则他每天都会来这里写水书。
4年前,陈武强从玉林供电局退休,那时起他就开始在公园门口写水书。他喜欢用长笔站着写,写的是椽体书,速度较慢。如今,写水书也成了陈武强必不可少的一项健身运动,“我以前血压高、血糖高,手指手臂经常麻木,但自从练写水书后,这些症状全消失了。”陈伯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住在城西江岸,每天早上7时就骑单车到公园门口去写水书,写到10时便回家。有时路经清湾江公园见到有人写水书,他会停下去交流一下,兴起时还会再写上半个小时才回家。到了晚上,他又会到文化广场去,因为那里的水书者大多在晚上“出动”,那里晚上灯光较亮,而且有一个大水池,取水方便。“文化广场的水书书写群是最近一年多才形成的,现在也壮大成十几人的规模了。”陈武强说。
肖富宠是建设银行的退休职工,在公园门口写水书的时间也就一年多。肖富宠说他从没正式学过书法,笑称自己只是“爱好者”级别。退休后,他发现了公园门口的这个水书群,觉得这个练字方法不错,不费纸墨,于是便加入进来,向书法好的同伴请教。“得到了很多有益指点,我的书法水平提高了很多呢,而且写水书的过程让人愉悦,我整天都会因此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肖老笑说。一个有心者的一个行动,带兴玉林水书
玉林“水书”的兴起,始于一位名叫张丕和的复退军人。
张丕和以前供职于水电局,是个书法爱好者。2009年退休后,一次到北京看望女儿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到一些老人用毛笔蘸着水在地上练字,感到很好奇,便站在一旁观看,发觉这些老人运笔流畅,毫无阻滞感,写出来的字笔划饱满,线条清晰舒展,一点也不比用笔墨写在纸上的差。张丕和心念一动:这样练字,不费纸张笔墨,岂不环保?心中便有了将这种书法练习方式带回玉林的想法。他和其中一位热心的老人交谈起来,得知这种用水在地面上书写的书法在北京叫水书,已兴起好些年了。张丕和还从老人口中了解到了北京卖水写笔的地方,回家时便去买了10多支带回了玉林。
回到玉林后的一个早上,张丕和到清静的朱锡昂烈士陵园开始试写水书。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晨练者的跑步声,一个人在那里凝神静息,运笔如飞,沉醉其中。许多晨练者从没见过这样的水写书法,都感到十分好奇,纷纷驻足观看,张丕和没想到自己第一次出来写水书竟成了一场表演。围观中的一些书法爱好者向张丕和打听水写笔在哪买,还表示以后要把写水书当成一种晨练。
由于当时玉林还没人制水书笔,一些爱好者便用一只矿泉水瓶子装上一瓶水,用传统毛笔在地上写。这样没多久,张丕和便拥有了一个小小的团队。他们每天早上6时许便在朱锡昂烈士陵园书写起来,边写边互相切磋点评,有时为一个字的布局或一处落笔可以探讨上半天,而一些“旁观者清”的意见,往往让“当局者”“大开痴顽”。一个水书爱好者对记者感叹,以前练书法都是自己在家闭门造车,练去练来都没什么进步,自从出来练写水书后,相互真诚的交流让自己进步很快。
后来,由于水书爱好者越来越多,他们便把场地移到更为宽绰的人民公园门口去了。“水书”群壮大成弘扬书法传统又一途经
眼下,公园门口的水书群较固定的有二三十人。水书爱好者、原三中退休老师陈本荣说,如果连同那些时间不太固定,时不时来写上一会的爱好者算上,这个水书群要接近100人左右。
开始时,这些水书者全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如今已加入了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今年35岁的钟大初在成衣厂上班,自小喜欢书法,读小学时参加过书法培训班,跟一些书法名师学习过,出来工作后也一直没有放弃这份爱好,一有空总喜欢颜筋柳骨一番。
一天他正好休息,经过公园门口时,看到一些老人在地上写水书,就站在旁边观看,越看越觉得这种水书别有一番情趣,不费纸不费墨,健康环保又简便,而且不像平时用毛笔在纸上写,仅限于方寸之间,写水书拿起笔蘸上水就可以大手大脚地写,任由你甩开膀子在地上横撇竖捺,能找到一种天马行空的快感。
观看了几天之后,钟大初便加入到了这个水书书写群。他的加入,让这个群体添了一抹青春亮色。一些老人见这个年轻人这么好学,经常停下笔上来指点他,一些老人还从家里拿出他们以往用的字帖送给钟大初,还送给他很多水写笔。“从这些行动中,我看出这些老人在公园写水书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书法。”钟大初说。后来,在东北读大学的书法爱好者阮俊玮假期回到玉林时,也加入到了这个群体,同样获得了像钟大初一样的“优待”。
一个姓蒙的老人是这个群体的“元老”之一,平时所写的都是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之类的诗词名句。他身上还专门带有一个本子,上面记的全是名言警句,写水书时若记不起,便掏出本子看上一眼。每有小学生经过或在他身旁观看,他就会停下来,把笔递给孩子们,让他们写上几行,有时还会手把手教他们怎么落笔、运笔。每次看到小学生写出一个好字,他就会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来。
据陈本荣老人介绍,很多市民在公园门口看到这些水写书法后受到启发,也在自己小区或家中练起水写书法来。现在的玉林,“水书”已是遍地开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