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流江滨水步道环境幽雅整洁,每天都有众多市民到此散步,乐享园林生活。(本报记者沈善东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积极效应,不仅在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同时也催生了市民的生态自觉,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质。
“创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玉林市向国家住建部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申请的同时,也向全体市民发出了倡议:树立“爱绿、护绿、植绿、兴绿”的绿化意识,增强参与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宣传园林绿化法规和创园知识,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争做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者和呵护者。
事实上,比倡议书更加打动人心的,是“创园”给市民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种良好的感觉,触动了市民呵护家园环境的乡土情结,催生了大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集体自觉性。广大市民以多种一棵树、多养一盆花、多护一片绿的实际行动,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增光添彩。
占地6万多平方米的玉林城区江南公园,周围小区环绕,众多居民自觉地添绿、护绿、养绿行动,着实让人感动。
“仅今年以来,江南公园就新种、补种约9万株苗木。”江南公园管理所所长陈燕告诉记者,这些苗木中有一半以上是附近居民自己培育、扦插的,原来公园里有7000株紫花芦莉,现在已经扦插繁育到了约6万株,既减轻了市园林部门苗木供应的压力,又保证了公园不露黄土、不见空白。
“创园”工作全面铺开后,玉林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各居住小区、单位庭院积极开展立体绿化,阳台花园、天台花圃、天台盆景园不断涌现。
每天早上,家住玉林城区东胜路的居民陈凤其和老伴起床后,就到楼顶侍弄一盆盆茂盛的花卉树木。他们在自家楼顶种植金花茶已有10年,从一根根小树苗养起,如今楼顶已成“空中花园”。两位老人告诉记者:“楼顶种花,既美化了自家,也为城市增多了一点绿。”
“创园”带动着城市的文明
家住排埠桥附近的李先生每天傍晚都会带着小孩到南流江边散步。南流江滨水步道建成后,他出门时总不忘带上一个垃圾袋,把孩子在途中见到的各种垃圾都收集起来,扔到垃圾桶里。“过去路边有垃圾,自己也难免跟着顺手扔;看到有人采摘花坛里的花,也曾忍不住摘上一朵。现在路上很干净,花草树木很精致很漂亮,再也下不来手了。”李先生告诉记者,“在下一代面前,更要展示文明卫生习惯,让他们从小就有一颗爱护环境的公德心。”
正如李先生一样,许多市民爱护环境、遵守公德的心理行为习惯,都在“创园”的过程中发生了潜移默化,并随着“创园”工作的深入,这种变化正慢慢地得到固化。负有园林绿化案件查处职责的市园林局巡查科的工作人员对此更有感触。“处理园林绿化案件,处理人不是最终目的。要通过以案说法,让更多的市民知晓爱护城市绿化和园林设施的重要性。”市园林局巡查科关意嘉说,园林监察执法部门在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向市民宣传创园、爱园、护园知识。随着市民素质的逐步提高,破坏园林绿化的现象越来越少了。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管护和宣传,现在毁坏绿树、破坏园林的现象很少了,近三年内没有出现过重大的损绿毁绿行为。
身处园林工作一线,园林工人更能感受“创园”带来的点滴变化。“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市委、市政府不惜代价,舍得投入,这种重视民生的态度和坚持精神,带动和感化了市民。”陈燕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树少、绿地少,环境没那么好,市民会随意很多。现在环境好了,大家都很自觉,“如果你乱来,旁边的人都觉得你很另类,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
新闻推荐
微信圈里,"寻找最美动姐"活动正进行。...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