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一族集会缅怀邓得遇公。清代重建的忠功祠位于这口古井旁。忠功里牌坊。如果要追寻千年玉城的历史脉络,有一个人和一座建筑不能不提,那就是邓得遇和忠功祠。邓得遇是宋末元初鬱林家喻户晓的英雄将领,与当时的鬱林县尹陈应并肩作战抗击元军,后兵败投南流江自尽。为表彰他们的抗元之功与弘扬忠义气节,明朝洪武四年,鬱林知州赵天鉴在南流县(今玉林制药厂老厂附近)修建了一座忠功祠,以纪念邓得遇和陈应。
建筑虽不在,沧桑感犹存
南流江畔的忠功祠始建于明朝洪武四年,后于清朝道光年间迁至现忠功里,但于1939年遭侵华日军飞机炸损,解放后被改造成五金铁工厂及民房。近日,记者走进忠功里访古。
老巷忠功里处于闹市,但走进其中,依然感受到一种僻静,每走一步似乎都能听到时光行走的声音。记者从刻着“打铁街”三字的巷口进去,向东走约300米,来到一处开阔地。此处呈三角地形,约三四十平方米,地面堆放着沙、石和火砖等建筑材料。“这里便是当年重修后的忠功祠遗址。”东明村村民邓先生告诉记者,忠功祠原址在南流县府旁(即现在的玉林制药厂),后来搬迁到忠功里重建。
此处的北面,是市工会幼儿园的教室,不时传来童稚的咿咿呀呀读书声,隔巷听来仿似历史的呓语。“幼儿园的教室就是原忠功祠的位置。”原五中的陈老师告诉记者,忠功祠约有100多平方米,供奉有邓得遇和陈应的雕像。陈老师接着指向东边的一口古井说,这口水井原本就在忠功祠旁边,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记者看到,古井已用水泥盖盖住,看不到深浅,但站在它的旁边,仍能感受到一种历史沧桑感。“水井以前是露天的,后来出于安全考虑,人们将它封盖起来。”邓先生说。
据邓先生介绍,忠功祠在1939年被日本飞机炸毁。据玉林文史资料记载,日寇从1938年11月22日开始对玉林进行飞机轰炸,由于当时的南流江是玉林县的交通动脉,很多抗战物资通过湛江、北海运经船埠,再从南流江运入玉林城内,因此日本飞机把船埠和南流江两岸作为轰炸目标。忠功祠由于在南流江附近,没能幸免,被炸得七零八落。解放后,经过修复,被改造作为五金铁工厂及民房使用。
邓得遇保卫鬱林的故事
据《鬱林州志》载,公元1276年,元军大举进攻宋廷。德祐三年,元军兵破长沙而陷鬱林,鬱林军民虽顽强抵抗,但势单力薄,没多久便宣告沦陷,元朝派谭道福代理鬱林知州。
当时任广西提点刑狱摄经略事兼静江知府(桂林府)的邓得遇,没有被外族的淫威屈服,率众军民奋勇杀敌。南流知县陈应为邓得遇的精神所感染,联合全起鳌、梁弥远两位文士率领义兵一千多人杀入州城,与谭道福率领的官军进行巷战,但最终告败,全起鳌和梁弥远两位义士战死,陈应拼死杀出一条血路,投奔到邓得遇军中,得邓得遇赏识和重用。
邓得遇和陈应组织精兵三千人,制造五百道木梯,乘除夕晚月黑风高,潜上城头杀死谭道福的巡逻兵数百。谭道福眼见不妙,在数名护卫掩护下惊慌而逃。邓得遇向朝庭为陈应申功,陈应被封授为藤州知州。
但到底是孤掌难鸣,邓得遇最后还是兵败了。身为当时广西最高军事统帅的邓得遇既不愿苟且活着,又不忍看百姓涂炭,于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5月5日,身穿官服向东方朝拜,提笔写下:“宋室忠臣,邓门孝子。不忍偷生,宁甘溺死。彭城故居,乃吾潭府。屈公子平,乃吾伴侣。悠哉游哉,死得其所。”的绝命诗,纵身跳进南流江,以身殉国。陈应则隐迹民间,隐姓埋名,誓不降元,也不仕元。
为了纪念这两名爱国英雄,弘扬他们坚贞不屈的气节,明朝洪武四年,鬱林知州赵天鉴在南流县修建了一座忠功祠以表纪念;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重修时,忠功祠迁移到了城南门内,也就是今天忠功里大水井边。忠功里因忠功祠而得名。
忠功祠在明清两个朝代中,均受到鬱林当地官员百姓的敬仰,每年春秋都由知州率官员及众百姓拜祭,仪式相当隆重。邓得遇的英雄事迹在鬱林的影响不亚于文天祥。
玉林钟姓后人为何祭拜邓得遇?
多年来,每到端午节,玉林陈氏和钟氏后人都会在南流江边点燃香烛,摆放粽子,祭拜缅怀南宋忠臣邓得遇。
玉林陈氏除了祭拜邓得遇外,还纪念他们的鼻祖陈应。而钟氏祭拜邓得遇,除感怀邓得遇的民族精神外,同时也是感恩邓得遇把他们的鼻祖钟宜万带上了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之路。
玉林钟氏鼻祖钟宜万,祖籍广东广州府茶园村,出身豪门。其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极具绅士气质,初为全州捕点官,深得邓得遇赏识,称其为“粤之优秀人士”,并将其招至幕下,委提刑知事。逾年,邓得遇擢升广西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钟宜万接充广西提点刑狱。
德祐元年(1275年)9月,元军大兵压境于长沙,广西边关告急,都统马骥率兵入援广西。钟宜万在这时看穿了马骥的狼子野心,他给邓得遇写了一封密书,言马骥言行异常,万不可委以重任。不久,“骥果潜遁而还,得遇叹服”(见桂林府教授陈琏《宋提刑使宜万公墓表》)。于是,邓得遇按军法把马骥斩首。未几,武卫将军马墍入援广西。12月,元派万户重金诱降,邓得遇和钟宜万不为所动。
德祐二年(1276年)初,元军攻占长沙后,邓得遇因与马墍议意不合,邓解经略印绶与马墍,自己与钟宜万率一千兵力移治南大门苍梧。由于苍梧兵力严重不足,为避免与敌人发生正面交锋,邓得遇遣钟宜万赴广州,与同乡熊飞的义兵协同作战,利用熟悉地形优势,牵制敌后方,阻缓了元军对苍梧的进逼。3月,熊飞战死。恰在这时,钟宜万妻亡,他回家料理后事。
后来,钟宜万背着儿子从苍梧来到鬱林,闻恩人邓得遇噩耗,又闻宋廷降元,顿觉无依无靠,万分悲痛,想去投靠在福州坚持抗元的文天祥,却又路途遥远,乃仰天长叹:“事不可为矣!”是年41岁的他于是就地在城北白产口山上筑庐隐居,植根生息,成为鬱林五属钟氏的始祖。
元延佑之年(1314年),钟宜万去世,临终还念念不忘恩人邓得遇,并嘱咐儿孙“吾不得同邓公葬鱼腹中”而不得厚葬自己,又叮嘱后人要学习邓公气节,不用元年号,不入元仕途,以布衣终老。
自此,每到端午节,钟氏后人都会在南流江边祭拜缅怀邓得遇,这个传统一直保留至今。据玉林钟氏宗亲会秘书长钟树源介绍,钟氏宗亲会打算和陈氏宗亲会、邓氏宗亲会一起,联手重建忠功祠,以弘扬邓得遇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高尚道德情操。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