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民国时期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有这样一个镜头:一部巨大的老式留声机里,随着唱片的缓慢转动,一段优雅的歌曲响起,身穿西服的帅气男主人公和身穿旗袍的女主人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留声机早已退出人们的生活,但清末民初,它曾风靡全世界。
百年留声机依旧能发声
随着时代变迁,老式留声机早已退出人们的生活,让位给高科技音响设备。留声机是什么样子的,恐怕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五里桥社区的杨朝彪收藏有一部留声机,它经历了百年沧桑,现在依旧能发出声音。
“我这部留声机大概是清末民初瑞士生产的,进口中国,当时非富贵人家哪里用得起。”杨朝彪说,他收藏的是一个手摇式的箱体留声机,重五六公斤,高约20厘米,不用的时候就是一个厚重的箱子,需要欣赏音乐的时候,就打开箱子。
留声机靠发条为动力,称机械留声机,金属喇叭在箱盖内。他拿出一张黑色厚唱片,放在留声机上,轻轻转到摇把,把唱针移到黑唱片上,唱片缓缓转动,喇叭里传出了咿咿呀呀的歌声。“留声机年代久远,有些损坏了,如果给发条上油,应该能听得清晰。”杨朝彪说。
旧时留声机风靡全世界
杨朝彪说,1877年,美国人爱迪生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声音震动”现象,和他的助手、机械工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留声机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发明”,很快风靡世界,也流传到了中国。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官员给她送的寿礼里就有留声机。富贵人家,莫不以有一部留声机作为厅堂的摆设及平时消遣为荣。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的文化圈里,作家林语堂是较早拥有留声机和唱片的人,据说他的留声机是花巨资购买的,当时一张唱片价格是一块大洋。那个时代的上海中产阶级喜欢于炎炎夏日携唱片、唱机消夏避暑,成为一种时髦生活方式。1933年,林语堂在上海著《说避暑之益》一文,这样描述:“带一架留声机……可以听到一年到头所有听惯的乐调。”
众多唱片公司在中国灌录发行黑胶唱片,开启了一段音乐创作的“黄金时代”,涵盖了京剧、地方戏曲、流行歌曲等多种音乐艺术形式。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京剧表演大师及周璇、白光、姚莉等著名歌星,曾是各大唱片公司力邀合作的对象。在一些绝版的珍贵唱片中,留下了他们动人的歌声和珍贵的时代记忆。
留声机渐受收藏爱好者青睐
杨朝彪收藏的一张黑唱片,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出品的,灌录的是当时歌星白语堂、关影怜唱的一些“靡靡之音”,唱片上有广告词形容他们的歌声“酥在骨子里”。
“由于留声机价格昂贵,当时的玉林人拥有的并不多。”杨朝彪说。
随着电力的应用、普及,留声机改以电为动力,1925年世界上第一台以电为动力的留声机诞生,这就是电唱机。此后10年间,电唱机逐渐取代了机械留声机,且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到了现代,取代它的是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数码音响产品。
尽管留声机早已退出我们的生活,但近年来,收藏爱好者把视线投向了它,价格节节攀升,年代久远、保存良好的留声机,价格相对较贵,市场上保存较好又是名牌的留声机,卖价达到数万元,甚至10万元以上。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