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中国新诗百年论坛走进玉林,在玉林师范学院举行“当代诗歌与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暨诗歌朗诵会。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新诗研究院院长谢冕,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诗探索》主编吴思敬,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等诗坛前辈及有关专家、学者,为玉林文学爱好者传经送宝。与会者聆听大师的演讲,受益匪浅。
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扬子江诗刊》和玉林师范学院承办。当日下午,在玉林师院东校区,谢冕主讲了《新诗百年历史经验的思考》;吴思敬阐述《心灵的自由与诗的发现》;孙绍振传授《文本解读的策略》。会场上,精彩的讲座赢得阵阵掌声。在提问交流环节,教授、专家耐心地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有关诗歌的阅读及创作等问题,鼓励文学爱好者大胆创作,打破传统,敢于出新,使作品更出彩。
谢冕:诗要有“味”,有音乐感
84岁高龄的谢冕教授在授课中,讲到新诗百年的发展、演变、各个时期的特点,对“为什么有新诗的出现”“写诗不能太随便说话”“朦胧诗论争时期多方面的观点和意见”等作了生动的阐述。他强调诗的语言要讲究,要有音乐感,有节奏,让人能诵读。他说,对于作为文学金字塔的顶尖的诗来说,单是“明白如话”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存在着“明白如话”的好诗,然而那毕竟只是一切为文的起点——诗应当有更高的属于自己的艺术要求。诗要有“味”,更要“好听”,最重要的是要“精致”。同时指出,当下很多诗歌走着越来越狭窄的道路,没有新意;有些人写诗却为了“新”(新意、新诗)而忘了“诗”,为了“自由”(自由诗歌)忘了“诗”,写得太口水化。
吴思敬:坚持新诗的自由精神
吴思敬教授的精彩讲座中,阐述新诗的创作和心灵的自由。“自由,是新诗的本质。要坚持中国新诗的自由精神,寻找诗的本性、恢复诗的本性。”
吴教授结合具体诗歌和诗人故事来讲述诗歌的魅力。他说:“不管一个民族有多富有或多贫穷,诗歌都必将存在;诗歌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从古至今都深深地影响着读者对天地、生死、生活的感悟。”在介绍新诗的时候,吴教授阐释了新诗创作所需要的“心灵自由”,他说:“新诗所需的‘心灵的自由\’,从诗人自身方面而言,便是精神的独立、思想的自由;从社会角度而言,便是能够自由创作的宽松氛围。只有心灵自由的诗人才能创作出超越传统和摒弃狭隘人生经历的诗歌。”吴教授分析了在当下社会经济下,诗人应保持的品质和做法。他认为,诗人应拒绝诱惑甘愿寂寞,自觉抵制物质化催生的低俗,要有自己的审美原则,要有勇气和自信;诗人还要时常仰望天空,实现自我与自然的融合,超越自我和生活,高扬自然生生不息的精神,才能写出有水平的新诗。
孙绍振:文本解读要善于“还原”和“比较”
孙绍振教授的讲座,有几个关键词,即情感、意象、动态。他说,诗歌要表达情感,是动态的,喜好诗、读诗、写诗的人要学会欣赏古典诗歌。解读要把文本放到历史环境里去,还原到产生它的那种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氛围中去,才能抓住不同历史阶段中的艺术倾向和追求的差异。
孙教授说,诗歌是情感的结晶,解读文本,要进行情感逻辑的“还原”。因为文学是夸张、变形、隐喻、象征性的(写作),受情感逻辑的支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理性的“歪曲”。
在谈到诗歌意象时,他说,文本应展现“语象世界”,包括文本语言构出的物象与事象、场景与画面、气象与景境等。它是多种客观因素,也就是人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富有生气和活力的生活图像和空间。
“诗歌的描述是动态型的,把情感、意象、写作风格等‘还原\’和作品形式、价值观念、流派、历史背景等进行‘比较\’,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文本。”孙教授把李白、杜甫、李清照等诗人的经典诗词进行分析和解读,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众多文学爱好者提问、拍照、要求签名等。
玉林诗人的作品有个性
4月19日晚上,“当代诗歌与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暨诗歌朗诵会在玉林师院东区学术报告厅举行。师生现场朗诵玉林本土诗人创作的《旅游如诗》、《赴约》、《占有欲》、《饮者为王》等10首诗歌,谢冕、吴思敬、孙绍振等诗坛前辈及专家、学者对作品分别进行点评。
专家认为,玉林本土诗人的作品有个性,有的诗含蓄、细腻;有的形式好,富有节奏;有的豪迈、大气。但有些诗歌太过直白,没有诗意的语言。对此,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希望通过活动,将诗的种子播种在年轻人的心中。”谢冕教授对玉林文学爱好者寄予厚望。(记者唐激)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