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全国助残日。每逢助残日,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帮助困难的残疾人,慷慨解囊、捐钱捐物,献上一份爱心。然而,最近国家通过了《慈善法》,并将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慈善捐助行为也将变得更为规范。“我想捐助残疾人,应该捐给哪些慈善公益机构?”“我个人可以自行在网上公开募捐吗?”“什么样的机构才有资格公开募捐慈善款或者受捐慈善款和物资?”……日前,记者带着市民们的这些疑问,走访了市残联的法律顾问叶律师。针对市民的疑问,叶顾问结合即将施行的《慈善法》一一作了解答。谁可以发起慈善募捐?
记者:一些民间自发成立的公益组织的发起人,每年都会牵头举办一些爱心活动,发动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捐助困难残疾人,以前都是直接把募集的爱心款交到残疾人手上,根据新出台的《慈善法》,没有公开募捐的资格不能公开募捐,请问我们应该怎么开展募捐活动才合法?
叶顾问: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包括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和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募捐。《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进行公开募捐的组织,必须是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如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各类基金会、公益组织等相关团体,这些慈善组织经由相应级别的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取得慈善募捐资格,同时也接受相应管理和监督。《慈善法》还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骗取财产。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
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
记者:许多公司有爱心助残的传统,每年都会捐助一些困难的残疾人,以前他们通过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或爱心组织联系捐助,委托爱心组织将爱心款直接交到残疾人手上,新出台的《慈善法》规定,没有公开募捐的资格不能公开募捐,他们应该找哪些机构合作?
叶顾问:按照《慈善法》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据了解,目前市残联就成立有一个合法登记的慈善公益机构——玉林市残疾人事业慈善会,愿意捐助残疾人的个人和单位可与该机构合作。怎样在网络上公开募款信息才合法?
记者:一位民间公益志愿者,平时喜欢和几个志愿者自发地发布募捐信息,帮助身边的残疾人,他想在网络或微信上公开募款信息,这类信息谁都可以发吗?这种个人的募捐行为合法吗?该怎么做才合法?
叶顾问:按照《慈善法》规定,个人是没有资格公开募捐的。如果是为了救助本人或者近亲属在网络或微信朋友圈上发布求助信息,则应属于个人求助行为,《慈善法》是不禁止的。而如果是为了救助本人及近亲属以外的他人在网络和微信上发起的个人募捐,则属于非法募捐,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需要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则应当由有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在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个人遇到困难能不能求助?个人求助算不算个人募捐?
记者:家住玉州区的市民王女士最近打算在某互联网众筹平台上发起一个项目,为因为车祸造成高位截瘫的弟弟募集6万元,用来给弟弟装配截瘫支具。但她听说中国第一部《慈善法》将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其中有一条规定是《慈善法》禁止没有公开募捐资格的个人和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她担心自己的筹款行为未来可能会被法律禁止。
叶顾问:
《慈善法》规定个人不能公开募捐,但不禁止个人求助。个人求助是指为本人、为自己的家庭成员或者自己的近亲属,向他人或社会求助。如果是为了解决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成员的困难而发起筹款,不管通过什么渠道进行,《慈善法》都不禁止。个人有困难向社会求助,自己可发微信朋友圈募集款物。不过,对于转发朋友圈的行为就要慎重,要判断好是个人求助还是个人募捐。因为转发朋友圈等于是担保求助的人是真正有困难。如果是欺诈,就会给转发人带来一定的麻烦。弘扬慈善文化
培育公民慈善意识
市民李先生担心:《慈善法》施行后,会不会因为条条框框多了,影响社会爱心捐助的积极性?
叶顾问:不会。《慈善法》的出台和施行,只是规范了慈善捐助行为,《慈善法》本身就要求国家要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还规定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慈善公益宣传活动,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开展慈善活动提供场所和其他便利条件。经受益人同意,捐赠人对其捐赠的慈善项目可以冠名纪念。国家建立慈善表彰制度,对在慈善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予以表彰。违法公开募捐
要负相关法律责任
市民王先生问: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公开募捐,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叶顾问:按照《慈善法》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公开募捐,或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或向单位、个人摊派、变相摊派,或妨碍公共秩序、企业生产经营、居民生活,将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并对违法募集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人。难以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同时对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记者张武军通讯员覃潘宇)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