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金手写的白话对联和玉林话方言诗。.
李家金( 1908-2000),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人,中山大学文学士,从教半世纪,生前为玉林三中退休教师,辞世时92岁。他精于诗词、歌赋、联曲、书画和戏剧,著有《学诗基础》《诗联丛话》《应用新联》《玉林山歌研究》等作品集。
李先生创作的对联甚多,有春联、婚联、寿联、新居联、行业联、趣联、戏台联和名胜古迹联300多副。他的对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多样,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地方性于一体,读来情趣盎然,令人回味无穷。有些巧妙的对联在民间流传广泛,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的谈论话题。兹择数联,以飨同好。
李老先生,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可谓周身刀,张张利。曾有好友给他赠了个雅号叫“杂唛”。李先生也很乐于接受,还以“杂唛”雅号制了一副凤冠格嵌名自谦联:
杂质太多,苦辣甜酸都尝过;
唛头冇正,女男老少不欢迎。
(唛头,玉林俚语,指人的形象。)
李老先生的对联,有一副是非谈不可的。他在新中国成立前赠给当时玉林军政头目罗广福的讥讽联,真是精彩极了。
罗广福,1902年生,玉州区城北街道寒山村人,曾先后任玉林伪警备司令部中校政工主任、北流县伪县长、宜山专区伪专员兼保安司令。罗广福当时在玉林城区有一别墅,名曰“养心轩”。李老先生巧妙地以“养心”两字撰了一副嵌名联赠给罗广福。联曰:
养生有道穹穹教,
心地光明主主擎。
这副对联要紧之处在于“穹穹教”和“主主擎”,作者是用玉林话翻韵手法创作的。“穹穹教”翻成“架架供”,“主主擎”翻成“整整佢”。翻后联文即是:
养生有道架架供,
心地光明整整佢。
罗广福初得原联,认为极好,喜笑颜开,立即贴出;后来经人点破对联的意思是老百姓对你意见很大,要整整你。他赶紧连夜扯掉对联。李家金联戏罗广福的故事,一直成为玉林人谈联的笑料。
抗战时期,李老撰了一副大府园戏台联:
抗日事大,振臂高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百般奋志图存,问狗也知操胜券;
救国心雄,挺胸苦战,逢敌杀敌,逢奸杀奸,一旦扬威祝捷,?羊仲要饮多杯。(?羊,玉林俚语,指醉酒致吐。)
这副戏台联,读之朗朗上口,铿锵有声,鼓人心弦,动人心魄,对当时发动、宣传抗日锄奸救亡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还有一副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对联:
干戈遍地,无限惊心,忽闻蓬岛投诚,鞋底跳穿,几乎震动寒山岭;
锣鼓喧天,最为顶瘾,纵使棉圩失意,镬头挂起,也要光临大府园。
(棉圩,当时玉林的旧棉翻新行业,联中意指生意不顺。)
联语赞颂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坚持抗日,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丰功伟绩,并描述了玉林人民集会庆祝胜利的欣喜之情。
还有一副写州珮菩萨出游联,真是脍炙人口,堪称妙品。联语至今还有不少对联爱好者能吟诵出来。联曰:
系啦,菩萨也尚武乎,看他仗剑而来,定能驱鬼;
是啵,吾人无谩神者,在此设牲拜奠,具见真诚。
该联可谓深浅成趣,雅俗凭君赏。作者以“系啦”、“是啵”两句地地道道的玉林群众口语作为对联的起头,洒脱自如。接着作者信手拈来,叙事绘景,写意抒情,在着墨不多的只言片语中,幽默风趣地讽刺了愚昧的迷信者。它虽然是数十年前揭露和批判当时迷信活动的作品,但今天读来,还有其现实意义。
李老先生早年作了一副自寿联,对他的经历、命运和事业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椿萱凋谢,留下孤苗,经风雨,起伏无常,浮生恰似葫芦命;
书剑飘零,挣来方帽,走江湖,爱憎有异,薄誉唯凭粉笔功。
联语非常切合李老先生的特征。最可喜的是对联煞尾的升华,巧妙精灵,画龙点睛地道出了他这条“葫芦命”(指沉浮不定,命运多蹇)和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桃李满天下的薄誉,靠的就是这点“粉笔功”。
李老先生的联作精品还有不少,西安、南宁、桂林、柳州、梧州一些有名的景点都有他的题联,玉林现有的景点处处有他的题联,就连未来可能发展为玉林的景点也有他的预拟联。如题玉林革命烈士纪念碑联:
鲜血猛冲旧世,
雄碑永耀新天。
又如题桂东南烈士纪念塔联:
桂省东南,群英举义;
鬱州西北,鲜血开花。
再如佛子山旅游区也题有一联:
游踪似入双明镜,
谈兴如弹几妙琴。
大容山旅游区题的嵌名联更妙:
大道古人行未达,
容身今世乐方临。
李老先生虽未见到新修复的排埠桥,但他早已预拟有一联:
昔阻倭侵曾毁去,
今供民便复修回。
统观李老师的联作,不仅以量取胜,在质的方面亦有其足以称道之处。
李家金老师临走前留下最后一副自挽联:
百事无成,枉在人间称铁汉;
半文不剩,且归地下铸铜仙。
这副自挽联是在向他遗体告别追悼会上,由其亲属向世人公开的。
上联“百事无成,枉在人间称铁汉”,说他来到这个世界,来去匆忙,一晃近百年。除了执教鞭,就是拿粉笔,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这是一生的遗憾。联文体现了他个人的自谦。其实,李老师多才多艺,博闻强记,能诗词,善歌赋,长书画,熟戏剧,尤擅撰联,著作甚多。他的为人处世,口碑甚好。他生活朴素,事业心强,淡名薄利,乐于助人。笔者曾经多次请教过他不少疑难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满意的解答。他从教半世纪,桃李满天下。他退休后还任《万花楼》诗刊主编,为繁荣玉林的诗词创作,热心地培养了一批诗坛新秀,充分地发挥了他的余热,功勋震骚坛。
下联“半文不剩,且归地下铸铜仙”,不但语意洒脱,而且对仗极其工整、巧妙。下联的“铸铜仙”对上联的“称铁汉”,一语双关。“铜仙”是过去流通的一种钱币,既可与“铁汉”对,且“铜”对“铁”、“仙”对“汉”更工。
“半文不剩”,说他在世几十年,唯凭微薄的工薪,养家糊口,除此别无财路。李老师生前对钱的看法颇淡,尤其是对不义之财深恶痛绝。他曾在另外几副对联中涉及“钱”的观点,文字不多,录三副如下:
宜敬英雄三尺剑,
莫贪黎庶两文钱。
小人爱走横财路,
老汉欣居正气斋。
人生有酒何须醉,
世事无钱也可欢。
由此可见,他的联品出于人品,人品决定着他的联品,达到了联人合一。李老师退休30多年,年老体弱疾病多,光医药费一项开支就数目不小,因此,没有半文留给儿孙,感到在阳上无法发财了,且去地下铸铜仙,也许能富起来。这一下联,李老师开朗、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幽默风趣的形象跃然纸上。
虽然李老师留给子孙的物质财富不多,但留给社会上的精神财富却不少。如孙中山先生的原配夫人赠给他的一套《词源》,上海110岁名人苏局仙赠给他的书画条幅,以及他本人的大量著作,这些精神财富是价值连城的。因此我敢称他为玉林一大富翁,并不过分。
写到这里,深有感触,步他自挽联的原韵,粗制一副挽联赠给李老师:
百事有成,敢在人间称硬汉;
一生无愧,欣归乐土作真仙。
新闻推荐
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走深走实,玉林市福绵区聚焦住房安全工作,精准施策,着力解决危房改造动力不足的突出...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