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崇广
容县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李超钧潜心钻研教学业务,争当课改排头兵,推动了全县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行为角色得到真正的转变。
教学上“见风使舵”
李超钧1981年开始教语文,他的教案,绝不是“教参书”的翻版,而是融进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他出的训练题,更是他阅读感受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他常爱“见风使舵”:绝不完全按照教案授课,两个班的授课内容也绝不完全相同。他认为,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积累、生活积累去引导、去点拨、去落实,任何一种生搬硬套都是无效劳动,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
1981年8月,他从作文教学入手,开始探索与创新语文教学。首先,他结合课文的阅读教学,在同事的一脸惊讶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结合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写作。他指导学生的模仿佳作《桄榔树赞》在《容县文艺》发表,他的首篇教学论文《观察生活 引导模仿》在县中学语文教学会议上宣读,在松山中学泛起一片涟漪,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1984年,他率先组织学生自撰、自编、自刻(刻蜡纸)、自印一份“作文月刊”,取名为《嫩笋》,自己则撰写一些简短的“作文指导”,有条理、有程序地在《嫩笋》上指导学生作文;每学期还不定时举行若干次“作文讲座”,每场讲座,听者爆满。
争当课改排头兵
1988年8月,李超钧调到容县教研室任中学语文教研员。为了探索适合本县的语文教学新路,他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写下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引起了他的深深思考。他觉得,外地的“单元教学”,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一种好方法,但老师们都觉得难以操作。经反复思考,1990年,他创立了便于操作的“四四式单元教学”、“议论文快写法”,使全县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之后几年,他加大教改步子,在全县率先提出了教学观念的“六个变”,先后创立并实践了“初中语文纵横复习法”、“自评自改写作文”、“感悟生活巧提升”等教学改革,还推广移植了外地先进的成功经验“大语文教育”、“作文入格训练”等。平时,他经常到学校去听课指导、办培训班或参加乡镇级教研活动,还亲自上示范课。
2002年,容县开展新一轮“课改”实验。这次课改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行为角色。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思考,他觉得,课改必须进行,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于是,他率先提出了“三结合”:“自主与他主相结合、合作与个体相结合、探究与接受相结合”。这种方式完全切合容县的教学实际,在全县各中学推广后,成效十分显著,周边县市的教师纷至沓来,学习取经。他的改革不仅在市内、自治区内享有盛名,教育部主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第三期封二的“教研札记”上,刊登了他的3幅工作照与生活照,称他为“玉林市的课改排头兵”。
潜心教研著述丰
“准、新、实、活、趣”,是李超钧的教学风格,即传授知识准确、教学形式新颖、基础知识落实、激活学生思维、课堂语言风趣。他的课,往往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他常常跟老师们说,一节课,应该是生机勃发、诗意盎然、师生交流的生命流动,课堂活动要激发学生灵性,激发学生激情,激发学生智慧。授课中,要做到“八个注意八个要”:注意全员参与,注意对话文化,注意读写结合,注意问题形式,注意品味语言,注意大语文教学,注意总结反思,注意语文积累;行为角色要转换,目标定位要准确,教学方法要多样,处理课文要灵活,课堂结构要完整,课堂语言要简练,学生视野要开拓,学生思维要活跃。
一次,李超钧应邀到黎村中学上现代文阅读课,两节课下来,老师们评价说:“听李老师上课,就像阅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的意境,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语言,多种的手法,散得开、收得拢的结构,使人得到美的享受。”他到学校上作文指导课,娓娓而谈,引经据典,方法实例,妙趣横生,学生在津津有味的聆听中顿开茅塞,往往是连听3个小时也不愿意下课。
1988年以来,他先后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等省级报刊发表30多篇教学经验、论文、学习指导类文章;出版了《议论文快写法》、《中学语文知识学习指导》等17部著作;还先后用笔名“辛琴”发表了十几篇(首)小说、诗歌、散文。他觉得,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的快乐,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谢彩文本报通讯员杨晓佼生前,是一个好人;身后,留一个榜样。他曾任玉林市六王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副站长、六王镇古里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由于长期的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20...
容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