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新闻 北流新闻 容县新闻 陆川新闻 博白新闻 兴业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玉林市 > 容县新闻 > 正文

旧时玉林人怎样过春节

来源:玉林日报 2012-02-01 04:44   https://www.yybnet.net/

许多中青年一代玉林人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尾牙”。我们先从认识牙祭开始。

牙祭本来是指用野猪牙或象牙祭祀神灵或祖先。后来发展成一个颇具形象色彩的专用名词,即牙祭特指旧时工商业主、作坊老板以农历每月初二、十六,规定对店员、匠师、徒工等各给一次肉食招待。所谓尾牙就是一年中最后一个牙祭日。

古人有初一、十五设家祭的习俗,这一天,家中男女老少必向家神及祖先顶礼膜拜。家境好的,通常是三牲齐全;家境一般的,则一只鸡一斤肉是要备的;家境再穷的,也会买一块半肥瘦猪肉,往“天地君亲师”及列祖列宗灵位前一摆,香烛一燃,祈求先人保佑家人:发家致富,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礼一毕,香味散尽的供品自然要派上另一个用场——这就是“牙祭”。这“牙祭”通常是在祭祀次日即初二、十六进行,人们把祖先享受过的肉类等供品,和着米酒,全家上下大食一顿,以使吃了十几天斋的牙齿,受到点奖赏和安慰。久而久之,“牙祭”便成了吃肉的代名词。

旧时,肉价昂贵,市面1斤猪肉售价常相当于6至8斤米的价格。所以人们常视牙祭为难得的改善生活之机会,素来异常看重。因之,打牙祭一俗曾在旧时社会各阶层引起过形形色色的多种反映。各商店、作坊老板,即使资金十分紧缺,初二、十六至时必设法筹措,务使店员、徒工这餐有肉吃。否则,必被视为:“牙祭不打,生意要垮。”一年的牙祭中,“头牙”、“尾牙”更为隆重。工厂、商店的老板要备办酒席,宴请员工,尤其是“尾牙”,都普遍看重。每年“头牙”定在当年农历二月初二;因为正月十六刚闹元宵节,不做头牙。“尾牙”则定在十二月十六。

旧社会雇工们是没有铁饭碗的,被雇人员大多是年工。如商店店员、作坊工人、地主家的雇工及易耕农、学校教师等,其关书、聘书,都是一年为期,工薪以年计。一年期满,由主人东家决定被雇者的去留。宣布日期一般是尾牙次日,即十二月十七。

解放后,有些地方人们对吃肉仍习称“牙祭”。近十多年,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城乡多数家庭几乎天天吃肉,早已不再限于初二、十六的两次牙祭。“牙祭”已被推而广之,用以比喻为种种适意的美好享受。“牙祭期”似已成为过去,但“牙祭”一词仍沿袭不衰。它带给人们的或许是历史的回味,时代的留痕,社会的写照,旧俗的反思。年尾(十二月廿三前后):

灶媄上天人发癫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是灶君上天日。

灶君,北方称灶王爷,玉林人则称之为“灶媄”,是传说中的神,旧时民间家家厨房均立有其“定福灶君之神位”。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载“灶神名隗,状如美女。(按:玉林人称灶君为灶媄是有依据的)——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这位由天帝派驻民间专司监察的钦差,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至三十,上天庭7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人们对他十分敬畏,于廿三(或廿四)把神位打扫干净,供上三牲和酒、糖、果、糕等,焚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为防他讲错话,故祭品有糯米糍、粘牙糖等,意在把灶君的牙粘紧,不便他乱说。容县等地此日特别隆重,称为过小年。灶君升天后至大年初一凌晨才返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诸多物事被戏称为“灶媄上天人发癫”、“灶媄一走,有尾狗、冇尾狗都要走”。这些民谚俗语,形象地反映了年终岁末时节,人们为过个好年而操劳、奔波、忙乱、焦急的情景:

1.扫尘涤洗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是过春节的准备。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所以送走灶媄后,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个人也通常在这段期间洗头理发。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添置新衣物。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传统和破旧立新的愿望。

2.备办年货

除夕前,需办的年货主要有食物、衣物和供品。如今的城里人购年货,需要什么到超市转几趟就可以买到。但旧时乡下,有许多年货是要自家制作的。自制食物五花八门,家家砧杵,户户舂粉,制作冬粉、白糤、炒米、薄脆、沙堆、油团、方糕、米粽、大笼糍等,以上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传统食品。殷实人家还制茶泡、铡槟榔,以招待贵宾之用。传统敬神敬祖的香烛和供品,更是种类繁多,需早早购置或制作,不可缺漏。此外还要备好利市钱(包)、炮仗地雷烟花,城里人近年则多购买盆栽柑桔作吉庆迎春之用。

3.兼程返乡

清人《清嘉录》载:“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春节是一年中家庭大团圆的日子,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游女,都有返家过年、合家团聚的强烈愿望。因此,每到年尾,在外玉林人不论经商、上学、打工,大家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日夜兼程,融入春运大流,走上返乡之路,归家与亲人团聚。除夕(十二月三十):一年不梭(忙)梭卅晚

除夕,本地人习惯叫卅夜(晚),是一年中最后一天,是迎春准备的最后冲刺日,所以也是人们一年中最梭(忙)的时刻,许多事情都是不能不做并限时完成的:

1.赶年晚圩

卅日最热闹的场面是赶年晚圩、宰猪、捉塘鱼。

在乡下,几乎人人都赶年晚圩。原因,或是因手头紧,这需要卖物换钱再购年货;或因有遗漏物品需购买;或专为购买新鲜肉菜;当然,也有单为赶圩而去的青年人。而偏拣卅晚才宰猪捉鱼,则完全是为得到新鲜鱼肉,因为按习俗,大年初一不可杀生。

乡下人放(抽)水捉鱼场面最为精彩:塘水将干,鳞光闪跃,欢声四起;塘水放干,大鱼尽捉,而小鱼虾蟹则见者有份。其时一哄而起,你争我夺,大人小孩个个弄得混湴牛一般,好不热闹!

此外,下午还要把初一需用的一切准备妥当:杀好鸡鹅,使水缸、米缸、油瓶、盐盅全满,柴火备足。

2.迎福接福

卅晚,已上天一个星期的灶媄又返回人间住所,民间称此仪式为迎福、接福。下午,家家再备好三牲供品奉敬灶媄,为之接风!并兼祭宗祠祖宗牌位和天地神位。商家则加祭关公、财神爷。农家加祭社公、土地神。

3.贴联摆花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天黑前,家家大门窗口都换上鲜红的春联和利是钱,农家大多还贴上威武的秦琼和尉迟恭形象的门神。此外准备有盆桔花木的家庭,也在大门两侧和厅堂摆放,更添节日和春光的气氛。

4.举宴守岁

竹枝词云:“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忏语,家家家里合家欢。”反映的是江南乡间吃团年饭的情况。“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本地人还习惯在除夕之夜观赏央视“春晚”的同时,守候新春来临。待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亲朋之间即互打电话发短讯拜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据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新年(正月初一):大年初一发利市

大年初一,是真正“吃得好、穿得威、玩得逸”的“欢庆日”。

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梳扮得整整齐齐,吃过“肉酒”后,就准备拜年。如今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辈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但旧时初一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呼恭喜发财、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祝福语,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利市钱,也叫打赏钱,赏给晚辈。晚辈接到红包后,不能当面开封。据说利市钱喻示平安吉利,晚辈得到利市钱就可以平安顺利度过一岁,快高快大!利市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利市钱的习俗仍然盛行。所以过年时节,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市”的小孩子了,他们“前(钱)进”很快,短短十多天,进了少则一百几十元,多则几千元。开年(正月初二):正月初二迎姑爷

正月初二,有两件大事:烧开年纸和迎姑爷。

过了大年初一,各家可以杀三牲了。初二早上,家家仍杀大熟鸡加供品供奉先亲、天地神祇及社头伯公(社公),上香焚纸,称为烧开年纸。祈求各方神灵保佑开春大吉,全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初二是约定俗成的“回门日”。是日,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玉林人称之为新姑爷),这一趟是一定要走的,风雨无阻。因为娘家视佢为最重要的贵宾,并要高规格接待。女婿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盒箩的饽饐、糕饼、糖果,交由母亲分送邻里,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出嫁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侄女,当姑丈姑母的必须再发利市。又,按习俗,大年初二,女婿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夜,当晚必须赶回自家。头灯完灯(正月初十、十五):

初十、十六挂花灯

玉林当地习惯把正月初十和十六分别叫“头灯”和“完灯”。灯在岭南民间有“光明”和“添丁”的含义,而“灯”与“丁”谐音相近,丁代表男孩。

旧时初十,凡家有初生男丁的人家,不论贫富,均摆挂灯酒宴请亲朋,并自制或购买花灯,悬挂于社坛、家祠和厅堂。故初十称头灯。清光绪版《欎林州志》对此亦有记载:“初十,凡生子家买纸灯挂祖祠神庙以为庆。古时有上元节盗富家灯盏,置床下令人有子。今颇沿此风,但所盗系社庙新挂之彩灯耳。”还较详细描绘了完灯日,欎林州城游灯的盛况:“十六夜,附城各神庙内制造大小灯,争奇竞巧。为鱼,龙,虫,鸟,花,果,云,水等形……灯以百计,火以斤计,音乐喧天,人民拥观如潮。”可见旧时本地民间正月挂花灯相当盛行。

按本地习俗,花灯悬挂时限为一星期。到十六,仪成礼毕。花灯取下,火燃灯灭,此为“圆(完)灯”,春节欢度活动至此落幕!

新闻推荐

摩托碰撞,小摩擦引发命案

...

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架起警民连心桥2012-02-02 06:14
猜你喜欢:
评论:(旧时玉林人怎样过春节)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