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骆 怡 本报通讯员 李 涛 文/图
核心提示
心态平和、宽容待人、尊老爱幼……在中国长寿之乡容县,百岁老人多五世同堂,上百号人的大家庭其乐融融的场面十分常见。然而,生活中磕磕碰碰难免,怎么做才能让这么大的家庭和谐相处呢,这个问题说难也不难,记者在两位百岁老人家中找到答案:爱、孝道及包容。
爱她就多陪伴她
因为山区的缘故,容县比玉林其他地方气温稍低一些。清晨,容州镇东光村,阳光暖暖地照进客厅,今年102岁的邹秀华坐在椅上,身上的衣裳穿得整整齐齐,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阳光照到她的脚上,一旁的金属四脚拐杖闪着光,或许是因为光的吸引,不满一岁的玄孙向老人脚边爬来,口中发出欢快的声音。到了拐杖前,孩子一手撑起身子,一手想要触摸拐杖。邹秀华弓起身子,伸手抓住孩子的手臂,将孩子扶稳了,这一举动将围坐在旁边的儿子、媳妇们都逗乐了。
记者刚到邹秀华家就看到如此温馨的场面,老人五世同堂,有三儿三女,大儿子已超过80岁了。在墙上挂着的全家福上,人数超过150人。“儿子、孙子从小都是我带的,曾孙、玄孙就带不动喽,能看到他们我就高兴了。”说起自己的子孙,邹秀华浑浊的眼神里满是慈爱。
陪伴,是爱的方式,是对老人最好的回报。“我们留在家中的,每天都会带孙子与她玩,陪她聊天。”大儿媳对记者说:“在外工作的孩子逢年过节也都回来,一家人的感情就是这样凝聚的。”
伙食轮流负责制
此时,离东光不远的周口村,公路边的粉店正忙,50岁的老板黄广深一边忙生意,一边给奶奶做早餐。他利索地煮好,装饭盒,跨上摩托车往村里驶去。
他的奶奶梁伯芳103岁了,此刻正在家门外的大龙眼树下和乡亲拉着家常,看到孙子来,她笑眯眯地说:“你们先聊着,我吃早餐先。”说罢支起拐杖就往家里去。
虽然年已过百,梁奶奶精神极佳,耳不聋眼不花,嘴也馋。“我孙儿煮东西可好吃了。”她一边吃一边对记者说。
黄广深见老人吃得高兴,笑着回了句:“谁让奶奶最疼我呢。”50年来,他一直在奶奶身边生活,当年奶奶背上的小男孩如今也已年过半百。村里人孝顺老人的方式之一就是为她做好吃的,黄广深显然很孝顺奶奶。
梁伯芳有三个儿子,她跟着大儿子住,但在饮食方面,则是每个儿子轮流负责,每天一换。儿子们做好饭菜之后,就装在饭盒里给老人送来。“孝心是家庭和谐的基础,没有谁不乐意,规矩就是这样传下来的。”黄广深告诉记者。
“一天一换是不是频繁一些?”记者疑惑。
“起初,妈妈在每个儿子家轮流住一个月。后来考虑到她年纪大了,经常挪窝不好,后来干脆就固定住在我家,大家轮流管他伙食。”梁伯芳的大儿子告诉记者。
决定采取这个办法之后,以一周为期。慢慢地,他们发现老人胃口没有之前好。“我们及时开会总结,找出了原因——每周由一家做饭菜,口味一贯,老人容易吃腻。后来就改为每天一换,这样虽然麻烦点,但老人吃得香。”大儿子解释说。
从没有“袒护”谁
“梁奶奶,哪个儿子做饭最好吃啊。”记者玩笑似地问梁伯芳。
老人笑一笑说:“都好吃。”
黄广深告诉记者,老人开朗乐观、心胸宽广,他活了50年,从没看过她和谁红过脸,对于家人,哪怕是谁犯了点错,她也从没有责备过。
和梁伯芳一样,邹秀华也由三个儿子轮流照顾。巧的是,她也是一个极少生气的人。她的大儿媳说:“都说天下最难处的是婆媳关系,但我进这个家门快50年了,没有和老人家怄过气。受她的影响,兄弟妯娌之间的关系也都相处很好,我们从没闹过矛盾。”
在他们看来,家里这么多人,老人可贵的是“一碗水端平”,从没有特别袒护谁,这是家庭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
邹秀华早年的生活很苦,丈夫是个挑夫,每天工作只能换来三五斤大米,她在家不仅要哺育6个子女,还要耕种土地。但夫妻俩非常恩爱,就算是那段最艰苦的岁月,也能携手走过。“日子慢慢好起来,遇到再怎么不顺的事情,跟当年的苦比起来,也只是小事。看开了,也就更能包容,也就没什么值得去生气了。”邹秀华说。
新闻推荐
干事创业铆足劲 气正风清正当时 ——容县开展“守纪律、讲规矩”主题教育活动观察
深度观察本报记者卢建宁本报通讯员李涛“现在容县党员干部队伍的纪律性更强了,干事创业劲头也比以前更足了,一些干部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5月11日,记者走访容县开展“守纪律、讲...
容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