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贴着派出所民警的手机号码,有事直接拨打,特有安全感。”近日,记者在容县十里镇黎读村采访时,村民刘旭生指着贴在自家门上的“一户一警”联系卡说,这是时刻守护他家的“新门神”。
今年4月,十里派出所的民警到刘旭生家里走访,并在门上贴上了一张“一户一警”联系卡。民警叮嘱说,有困难,可以直接拨打联系卡上的民警的电话。这个电话在关键时候还真帮了刘旭生的大忙。刘旭生家有96岁高龄的奶奶,老人打算申请低保补贴,但由于腿脚不便而至今未办理二代身份证。刘旭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民警的电话。当天中午,十里派出所的民警驾车来到刘家,把刘旭生的老奶奶接到派出所办理好身份证。
为进一步提高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破解基层派出所警力不足难题,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今年4月,容县公安局在十里派出所创新推行“一户一警”农村警务工作机制。“一户一警”农村警务工作机制,即将十里派出所7名民警,分配到辖区内12个行政村、约16000户人家中,作为责任民警,负责警务服务、便民服务的工作,并制作了包含民警照片、联系电话等内容的“一户一警”联系卡,贴在每家每户的门上,让群众有困难可以及时找民警“开小灶”解决。这是针对当前警务工作的实际,加快推进综治信息化建设和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开辟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的创新做法。意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人民警察固有的思维模式,一切从“群众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党和政府的需要”出发,在满足需要中,解决以网格化管理为代表的依法治警、机制动力问题。
容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赵冬夫说,“一户一警”农村警务工作机制,让民警最大限度地“接地气”,把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保证人员管控得住、治安防范得严、矛盾化解得了、信息收集得来,让有限的警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在十里镇江口村,记者看到,各家各户的门口上,都贴着一张“一户一警”联系卡,责任民警陈关生的照片、手机号码一目了然。
“很方便,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拨通电话,有什么问题他们都耐心帮助解决。”江口村村民刘毅告诉记者。
“电话很多,除了报案的,还有咨询办户口的,寻求帮助解决矛盾纠纷的等等。接到电话,我们都会主动介入了解,属于案件类,我们就出警,不在这个范围内的,我们或转交其他部门,或指导村民该如何解决。”十里派出所教导员黄涛说,驻户的民警,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同时要求当好治安防范的组织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治安信息的采集员、法律政策的宣传员、警务下沉的联络员、便民利民的服务员,为新农村建设撑起了平安和谐“大伞”。
这一个简单的“联系卡”,看似平凡而普通,却发挥了不寻常的作用,密切了警民关系,拉近警民间的距离,在警民间架起一座快捷、方便的联系桥梁。
今年6月4日上午9时,十里村村民杜大伯的儿子杜某精神病发作,不但不肯服药,而且扬言要砍人。家里两个老人无法控制好杜某,情急之下,杜大伯想起“一户一警”责任民警黄健灵的电话,马上拨打电话求救。黄健灵在电话里安慰了杜大伯,与同事肖岳成、张伟迅速赶到杜家,将还在房间里发狂闹事的杜某控制,随后协助杜大伯把杜某及时送到精神病医院治疗。这让杜大伯心存感激。
“16000多张‘一户一警\’联系卡贴出去,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十里派出所所长梁毅说,经过几个月的“试水”,许多群众碰到一些可疑的人和事,能够主动、快速、准确报警,提升了治安防控能力,为打造“平安容县”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5月26日下午5时许,江口村村民刘某打电话给户区责任民警陈关生称,几分钟前有一名男子在其店铺使用一张面额100元的假人民币购物,估计那名男子往十里圩走了。陈关生询问了那名男子的穿着特征和所骑的摩托车特征后,立即组织人员在十里圩巡查。不久,民警在十里圩的一个水果摊处,将欲继续使用假币购物的嫌疑人黄某标抓获。
据统计,容县公安局十里派出所试水“一户一警”新机制以来,驻户民警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7起,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8件,通过群众提供线索破获案件6起。
新闻推荐
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展望盛世美好未来。8月15日,容县石头镇石塘村里彩旗招展,抗日爱国歌曲音韵铿锵。为纪念抗日名将凌压西而建的“凌压西将军纪念亭”和“凌压西将军抗战事...
容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