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英(右二)与容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合影。本报容县讯“真没想到,我们博物馆能有幸得到这样一批无私捐献的文物。”3月29日,容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从南宁带回来的“特殊礼物”时,依然不太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一天,容县博物馆办公室人员接到一个从南宁打来的电话,说家里有一批文物想无偿捐献给容县博物馆,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开始以为自己听错了,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一个对容县并不熟悉的外地人,怎么可能会将家里的宝贝捐献给博物馆?
经过一番沟通,工作人员才确认对方的来意。原来,这位无私捐献文物的爱心人士,是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叶海英。
叶海英利用网络,将家中宝贝的照片发了过来。通过照片,博物馆业务人员判断这些文物大部分为真品。得知情况,容县博物馆领导都渴望馆里能收藏到这批藏品,但心里还是不敢相信: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竟然会将自己家里的这么多宝贝,一次性无偿捐赠给一个外地的博物馆。
经过再次了解,叶海英说出了他要捐献这批藏品到容县博物馆的原因。原来,叶海英的父亲叶庄10多年前迷上了收藏,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家里这些宝贝是其10多年来一件一件从全国各地文物商店或文物市场购买回来的。两年前,叶庄因病去世。叶海英看着父亲留下的这些宝贝,觉得应该让这些文物发挥更大的意义,于是萌生了要捐献的决定。
回忆中,叶海英依稀记起父亲在收藏的过程中,曾多次与容县博物馆退休馆长封绍柱交流收藏经验,于是马上上网搜索容县博物馆和封绍柱等信息。在了解到容县博物馆和封绍柱的情况后,他心里很高兴,而且获悉容县博物馆正在建设新馆,于是决定向容县博物馆捐献这批文物。
3月24日,容县博物馆一行5人从南宁接收回这一批珍贵的文物。这批文物共13件,是清朝到民国初期的陶瓷器,其中粉彩花卉纹大花盘、豆青堆粉花碟纹双耳瓶和青花堆粉鹤鹿同春纹罐是工艺较为精美的藏品。
“这段时间,我稍稍作了一下研究,家里的这批东西虽然不是非常珍贵,但还是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我想为这个社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将这些文物捐献出去,希望这些文物能在博物馆向更多人进行展示,向社会传达正能量。”叶海英如是说。
在帮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整理包装这批文物时,叶海英的母亲黄阿姨显得有些依依不舍。当年跟着丈夫一起去淘宝的情形,每一件文物收回来的辛苦经过,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我虽然有些舍不得,但我支持儿子的做法。”黄阿姨用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据了解,这批文物是容县博物馆成立以来,第一次收到个人一次性捐献文物数量最多的一次。而最让博物馆工作人员感动的是,一位年轻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言行,向社会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彰显一种与世俗观念截然不同的正能量。(邓敏乔)
新闻推荐
...
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