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青山,绿水。
一大早,兴业县葵阳镇葵安村村民周文强便在自家的55亩果蔗地里忙碌着,整地、起畦,他要赶在春雨来临前下种,这样才能确保一年的好收成。周大哥的心情大好:“去年光是种果蔗就赚了十来万哩,生活富裕了,手头也有了闲钱。”在葵安村,许多村民像周文强一样,依靠种植产业脱贫致富。
去年以来,兴业县将贫困村扶贫攻坚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板块,把产业开发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手段,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致富产业,通过资金、人才和产业帮扶,全面推进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葵安村依托“立项目兴产业,扩规模增效益,抓质量促增收”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仅去年一年就发展果蔗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相比2011年增加了200多亩。此外,该村还以石根村、清塘村为主要种植基地,种植番茄200多亩,大力发展“番茄种植基地”,无公害果蔬种植产业打开了这个贫困村的致富门路。该村党支部书记黄烈满怀自信地说:“有了增收的产业,贫困的帽子就能甩得远远的。”
针对多数果农、菜农缺乏专业知识、管护不到位的情况,葵安村与葵阳镇党委政府、挂点单位联系,组织举办了“农家课堂扶贫培训班”,邀请技术专业人员针对农民关心的果蔬管理——如何选优品种、育苗、种植、施肥等实用技术进行授课,并亲临现场提供技术指导,使培训紧跟产业走,形成了致富奔小康的现实动力和可观后劲。
要摘掉穷帽,还在于要打好“基础”。基础设施的薄弱和落后,是长期制约葵安村发展的主要瓶颈,更成为该村“守着金山没饭吃、紧邻源泉没水喝”的绊脚石。记者还记得过去到该村的印象——颠簸泥泞的村路,低矮简陋的平房,闲散无聊的村民,“贫困”便是对这个偏远落后村庄的全部概括。而如今,平整逶迤的水泥路连通家家户户,崭新漂亮的小楼房错落有致,标准宽敞的文体中心热闹非凡,与过去相比早已是另一番模样。
筑牢基础,发展的后劲才足,这样的认识,在兴业已深入人心。去年,兴业县选派了35名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为贫困村注入了活力与生机,“第一书记”带着项目、资金驻村入户,大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兴业县文体局驻葵安村“第一书记”梁雪,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她积极争取财政“一事一议”资金支持,投入19万元完成了村委至上清自然村100米路段、栈塘至古楼自然村600米路段等道路水泥硬化工程,满足了村民对“道路通”的期盼。
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了支撑的产业,还要有扶智的根本。
曾经的葵安村,村民过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单调生活,现今说起村民的娱乐生活,村民梁大姐喜笑颜开。“不一样了!自从建起了新广场,我们有空就来广场上打打球,跳跳舞,唱唱歌,也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休闲生活。”梁大姐所说的广场,就是葵安村投资18.58万元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该中心集综合楼、舞台、篮球场、乒乓球场为一体,成为群众纳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此外,下庄自然村自筹25万元,建成了总面积8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中心;新石根自然村争取到自治区体育局的项目支持,投入3万元建成了村级标准篮球场,满足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有了搞文体活动的场地,村民自发组成了篮球队、文艺队,今天搞球赛,明天比健身操。村民说,葵安村的乡村文化,红火着呢!
新闻推荐
...
兴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业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