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丰收
菜价遇“寒冬”
10月29日上午,记者乘坐出租车赶往大坞镇,进入该镇境内,记者发现,道路两侧种了很多大葱、土豆,行至和福村附近时,地里的白菜才多了起来。在一处农田里,43岁的农民李继成正在收白菜。看到记者前来,她显得有些激动,指着地里烂掉的白菜,有些哽咽地说:“多好的白菜啊,就这样烂在地里了。”记者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足足有数百棵白菜横七竖八地躺在地里,让人看着十分心疼。“说实话,这两天愁毁我了,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感觉白忙活了。”李继成说,她的丈夫在外地打工,孩子也在上学,家庭的很多开支都要靠她种的这4亩地,结果,今年的白菜才6分钱一斤。
李继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耕地费用是60元,4亩地需要240元;化肥每袋160元,她用了6袋,共计960元;种子每袋5元,她用了20袋,共计100元,再加上农药和浇水的费用,有600余元。“种4亩白菜的费用总共要1900多块钱,现在卖了一亩多地的白菜,一共才570元,根本不够成本。”谈起今年的市场行情,李继成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
而站在一旁的村民张世清则告诉记者,他前两天刚刚往枣庄的一家利民超市送过白菜,卖完后,一斤白菜只挣了不到2分钱,再去掉油费、餐饮费、住宿费,基本上不赚钱。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该镇的其它村子,不少菜农正在地里忙着收菜。“今年暖和,虽然雨水不多,但是只要浇得勤,菜长得都不错。可是今年的价格却依然上不去,和去年差不多,真是愁死人了。”不少菜农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由于去年白菜遭遇了“价格寒冬”,其它镇上种植白菜的已经很少了,即使有,白菜的收购价格也基本上在0.1元至0.15元之间,菜农们收回成本很难。
菜农扎堆卖菜
销路成了难题
“白菜萝卜不分家”,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而今年的市场行情似乎也印证了这句话。从大坞镇回来,记者又乘车赶到了盛产萝卜的龙阳镇。幸运的是,记者刚赶到龙阳镇史村一家蔬菜收购站时,就看到不少菜农正在用机动三轮车往收购站里送萝卜。在现场,记者看到,农民手中的萝卜又大又圆,看着十分有卖相。“今年的气候好,十分适合萝卜的生长。”一位菜农告诉记者,别看萝卜长得好,价格却卖不上去。“今年的市场不太看好,估计挣不了几个钱。”年过七旬的史大爷告诉记者,去年萝卜的收购价格大概在0.6元至0.7元之间,今年的收购价还不足去年的一半。
该蔬菜收购站负责人史在计告诉记者,受今年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我市蔬菜价格普遍偏低。“不光是俺这里,别的地方价格也很便宜。”史经理说,他们对蔬菜收购有着严格的规定,蔬菜不光要长得好,还得很新鲜。“我们收完大多放在冷库里,然后再准备销往外地。”史经理告诉记者,他们也是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定的价格,反正是尽最大努力帮菜农们将这些蔬菜销售出去。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不等个好价钱再卖时,不少菜农表示,像萝卜这种蔬菜,很多家只种了半亩地,而且十分容易坏,这已经是第二次收购了,如果等等再卖,估计就更不值钱了。“再便宜也得卖啊,烂在地里更吃亏。”来自龙阳镇董沙土村的董桂利如是说。
记者走访其它镇时,发现今年萝卜的收成普遍较好,尤其是张汪镇,萝卜的长势更是喜人。然而,各镇的销售情况却都不是很乐观,平均价格都在0.2元至0.3元左右,与去年同期相比,便宜了一半还多。
收购利润微薄
生意不太好做
记者走访姜屯镇时,见到了正在地里拔香菜的孔大娘,谈起今年的蔬菜种植,孔大娘感觉有些无奈。“这两年种菜都不大景气,价格都不太高。”孔大娘指着手中的香菜说:“今年,香菜的收购价格比去年便宜了很多。俺们这里种大葱的比较多,可是大葱的收购价每斤还不到0.3元,去年最少也得0.5元左右。”
在龙阳镇龙阳村,年过七旬的王大娘正在刨土豆,聊起这些问题,王大娘深有感触地说:“今年的收成不错,看,这土豆长得多好。”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市里的土豆收购价格还算比较平稳,与去年同期相比只低了0.1元左右,对菜农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在大坞镇和福村,负责农副产品收购的经理陈亿万向记者介绍了今年的总体收购情况。他告诉记者,今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普遍较低,尤其是白菜、萝卜和大葱三种农作物的收购前景更是令人堪忧。“今年的白菜,已经有很多烂在地里了,去年的状况可能会再次出现,菜农们现在很着急。”
陈经理说,去年经历了白菜销售“寒冬”,他感同身受,也为菜农们感到着急。现在,陈亿万正在想方设法地为菜农们寻找销售渠道。“能为他们分担一点,我的心里也舒坦点。”陈经理说,大多数农民的想法比较实际,就是便宜出售,也不想让菜烂在地里。下一步,陈经理将联系外地的销售商,尽可能地将菜农们辛辛苦苦种的蔬菜销售出去。“也希望更多的爱心单位和企业能够伸出援手,帮菜农们一把。”
新闻推荐
...
枣庄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枣庄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