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居民健康卡正式开始发放,首批发卡量为200万张。自2011年起,枣庄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3年努力与探索,居民健康卡终于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中。
医疗本、病历本、挂号本都省了
居民健康卡集就诊、结算、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金融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由市卫生部门与中国银行枣庄分行联合推出,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用于身份识别、健康信息存储、实现跨地区跨机构就医,数据共享和费用结算并带有金融服务功能的芯片卡,包括医院应用、新农合应用、社区应用、金融应用和个人应用,持有二代身份证的枣庄市常驻居民均可办理,现已完成100万新农合参合居民的信息采集工作。
市民持卡可在各级联网医疗机构就医,代替医院就诊卡和病历本并可在医院银医自助设备上进行费用结算,新农合患者出院时即可及时结算,在建立国家卫生信息网络和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地区,可实现参合农民异地就医即时结报,患者只需支付个人自付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为居民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提供医院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及与上级医院的远程医疗协作服务。同时,居民健康卡还加载了金融功能,居民持卡可享受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居民通过自助机或网络浏览个人健康档案,也可以查询个人就诊记录,实现健康智能管理。
市民张先生在发卡第一天便作为市民代表办理并领到了第一批居民健康卡。张先生兴奋地说:“有了居民健康卡,就省去了医疗本、病历本和挂号本,真正实现了信息一卡通,真是方便。”
全省第一张居民健康卡
从概念上看,“区域卫生信息化”与“卫生信息化”只有两字之差,但内涵却大相径庭,如果没有区域内规划框架、建设标准的统一和软硬件兼容作为保证,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只能是一个个数据库“孤岛”,较传统手工、纸质信息进步明显,却无法大范围传输、共享。2011年,枣庄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过3年的努力与探索,卫生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组建了正科级的市卫生信息中心,专门负责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协调、指导、督查和考核;成功建设了全省第一个、全国为数不多的卫生“云”平台,实现了数据不间断安全稳定传输,已经投入运行的门诊预约挂号、新农合市级结算平台等功能处于全省先进行列。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枣庄市成为全国第二批卫生信息化试点城市,较早地建成了卫生“云”平台,基本搭建起“一个平台、一个网络、一个软件、一张健康卡”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框架,全省第一张居民健康卡20日由枣庄市发出,首批发卡量为200万张。
与多数地区先发卡后建平台的做法不同,枣庄市采取了先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后延伸终端覆盖,基本条件成熟后再由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数据采集终端的做法,与诊疗工作同步完成数据采集和卡片发放。这样,以“平台”为依托的居民健康卡就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区域”优势,实现辖区内各种卫生信息的充分共享。
市民持二代身份证即可办理 持卡支付、自助就诊方便又安全
市民持二代身份证在医院银医自助发卡机上或医院健康卡管理处即可免费办理居民健康卡,开卡后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银行ATM机存入一定金额的资金,即可用于就诊支付。市民持卡,可在银医自助设备或医院柜台上办理挂号、预约挂号业务,并在相应挂号门诊科室进行就诊。就诊后,市民可持居民健康卡在医院自助设备上缴费,或在医院收费柜台缴费。如账户金额不足,患者可持他行卡在银医自助设备上进行缴费,也可以在中国银行各营业网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上进行现金、转账充值。同时,在银医自助设备上还可查询诊疗明细、打印检验报告单等。
居民健康卡拥有资金安全、方便快捷、信息共享、信息安全、金融服务五大特点,免去了患者携带现金的不便,持卡支付,保证资金安全。便捷的就医方式改变了传统就医流程,持居民健康卡可以在医院内实现自助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查询、自助检查结果打印等服务,可最大程度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该卡具有唯一识别的特性,一人一卡,保证了患者身份的高保密性以及数据的可靠性,可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电子病历信息共享,检验结果互认,实现跨系统、跨机构、跨地域互联和信息共享。同时,居民健康卡还加载了金融功能,可享受银行提供的全面金融服务。持居民健康卡可在任一中国银行网点和消费场所办理各类金融业务(含存取款、转账汇款、刷卡消费、网银、理财、跨行存取款交易等业务)。
居民健康卡如不慎丢失,可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到中国银行各网点填写挂失申请书,办理挂失补换卡手续,制卡完成后,银行将通知持卡人持本人身份证及挂失申请书到中国银行网点办理领卡手续。 (记者 张琛 文/图)
新闻推荐
↑听导游讲敢死队的故事↑入团宣誓→向纪念碑献花12月22日,枣庄市第十五中学的一百余名七年级学生,在学校老师和家委会成员的带领下,游览运河湿地、台儿庄古城,并参观大战纪念馆和烈...
枣庄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枣庄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