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入秋以来,全市各级把三秋生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抓好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共播种小麦222.4万亩,三秋生产全面告捷。
落实关键技术措施,秋收秋种质量明显提高。抓良机,三秋高峰期间,全市共上阵各类作业机械2.8万台,玉米机收率达到90.3%,小麦机播率达到99.1%。用良种,优化小麦品种布局,通过统一招标、统一供种,在9月底前将小麦良种全部供应到农户手中,实现小麦良种推广面积207万亩。配良法,大力推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土地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和小麦宽幅精播、播后镇压等高产技术集成应用,切实提高播种质量。选良时,农业部门科学确定播种时间,全市小麦80%以上在10月5日至15日内适宜播期内播种,目前小麦出苗率达到了90%,为培养壮苗、安全越冬打下了良好基础。
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成效斐然。在层层签订责任书的同时,枣庄市成立了6个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领导小组;市综禁办派出了秸秆禁烧巡查组,分赴各区(市)进行督导。区(市)突出宣传发动、责任落实、巡查督导3个“全覆盖”,各乡镇(街道)属地管理严防死守,形成了严密的防控网络和浓厚的禁烧氛围。采取财政奖补措施,市、区(市)、乡镇(街道)拿出财政资金,全面推行玉米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等措施,从源头上杜绝秸秆焚烧行为,全市秸秆粉碎还田率达到89.2%;青贮氨化、生产食用菌和生物反应堆等秸秆利用适用技术广泛推广应用,全市秋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左右。
持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以三秋生产为契机,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放在“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上。着力发展石榴、马铃薯、长红枣、食用菌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广大田养殖食用菌、建设阴阳大棚等新型种植养殖模式,促进农业安全高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东菜、西粮、北果、南牧渔”的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推动现代农业“四新建设”。
(记者 梁鸿雁 通讯员 李彬)
新闻推荐
本报市中讯 10月31日,由团市委、市妇联、市社科联、市文明办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书香枣庄·快乐阅读”全民阅读推进活动暨爱心图书捐赠仪式在光明广场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宝民,省新...
枣庄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枣庄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