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十多辆小汽车鱼贯而入,停在了高台县南华镇墩仁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
3月6日,是劳动力技能培训专家来墩仁村开展番茄种植技术培训的日子。由于居住相对分散,稍远一点的村民便开着小车来培训。开课时间还不到,三楼的培训室里便挤满了前来培训的群众。
“我和媳妇都来了,专家讲肯定比自己看书来得快。”刚锁好车门的盛学峰对记者说。
36岁的盛学峰是墩仁村四社村民,也是村番茄制种专业合作社社员,今年他要把自家50亩地加上流转来的50亩都种上番茄。
墩仁村全村4100亩地,番茄种植面积超过1500亩,是名符其实的制种番茄专业村。该村1996年开始种植番茄,至今从未间断过。1998年,村上组织种植大户成立番茄制种专业合作社,并与番茄酱厂、专业制种公司建起去籽生产线,形成种植——制酱——种子生产产业链条。
和盛学峰一样,坐在培训室的100多人都是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县农委农艺师闫存权一个多小时的讲授中,大家听得格外仔细。闫存权说:“像这样的专业村,群众掌握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关键是平衡施肥、适时适量灌水等细节性技术环节需要讲,大家很专心,掌握起来也不难。”
盛学峰对记者说:“虽然种了好几年,但每次培训我都来,不同季节有不同季节的管理要领,不学还真不行。”正是靠着这股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盛学峰率先致富了。
“去年,我家毛收入33万,其中61亩番茄就收入了17万,除此之外我开‘铁牛\’给人犁地,收入也不错。”盛学峰给记者算起了他家的经济账。目前,盛学峰家住着13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小康房,去年底又花11万买上了小汽车,成为名符其实的小康之家。
“学得越认真,田间管理搞得就越好,产量就越高,收入也就高。”村支书陈贺贵告诉记者,这些年番茄制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合作社每年都会组织三到四轮科技培训。
“现在群众收入高了,开小车、住楼房很普遍。”陈贺贵说。墩仁村全村332户,57户买上了小汽车;村上新建的4幢住宅楼已入住60户,全村40%的农户住上了高标准小康住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武开义王瑞云 日前,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小分队走进高台县高崖子滩光伏产业园。满眼望去到处是横竖成行、整齐排列的光伏支架和光伏发电板,工人们正抓紧接线、安装支架……昔日的戈壁滩摇身...
高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