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国福
在高台县宣化镇,说起大学生农场主侯垠伏,可谓是大名鼎鼎。今年32岁的侯垠伏十年前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北京等地打工,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后,2011年回到家乡宣化镇乐二村,经营起父母管理多年的农场。“以前农场只有260多亩耕地,效益一直不是太理想。当年我投资24万元,从山东引进160只小尾寒羊和杜波绵羊,经营起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走上了生态循环农业的路子。”侯垠伏介绍说。
“地里种上玉米,再把玉米青贮后喂羊,圈里的羊粪作为农家肥回田,这样就形成一个农牧循环链,我们的养殖和种植成本就降低了,农场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侯垠伏告诉记者。目前,侯垠伏的家庭农场基础母羊饲养量已达500多只,年产羔羊近千只,他也实现从大学生到农场主的“华丽”变身。
“目前,我们全县像侯垠伏一样搞农牧业循环的农场有12家,全县农场总数达到278家,规模化经营耕地的面积达6.1万亩。”该县农委主任秦学国说。
近年来,高台县着力引导社会资本和经营人才向农业产业“转场”,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破村社界限,集中连片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扶持种田能手、养殖大户和经营能人集约化经营土地,实现了承包地向特色产业集中、产业向规模连片发展的目标。
在引导土地规模经营的过程中,该县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引导农户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同时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和劳务输转的力度,农民在收取土地租金的同时,再回过头来到农场务工或外出务工,他们的口袋里就有了土地租金和务工的两份收入。南华镇智号村二社村民苗吉虎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搞蔬菜种植,他和爱人成了专职“打工族”。“我们把地流转掉每亩有800元的收入,我们两口子在外面打工每月还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比自己种地效益好多了。”苗吉虎说。
新闻推荐
高台讯高台县把转型升级、扩大总量、提高效益作为加快生态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强力推进,全县生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至目前,全县新建、续建各类工业项目26个。该县加快光电、风电资源开发,新能源...
高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