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莉丽
从高台北部防护林到临泽县小泉子治沙现场,再到民勤青土湖、老虎口等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一个个风沙口,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河西人的生存环境,左边是绿洲,右边是沙漠。而对自然条件的抗争,困扰着世世代代的河西人。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种一棵树死一棵树,可是还要种,河西人明白这抗争的道理,没有选择,没有退路。
看着已经半人高的梭梭,还有被梭梭固定住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沙丘,50多岁的临泽县林业局总工程师宋恩泰有些感叹:“回过头,看着这一片片防护林,好像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在这里了。”
年年月月日日,六七级的风夹着走动的沙丘和炙热的太阳,小泉子治沙站站长王延江始终有憨厚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他黝黑的脸上显露着一种坚毅,一种艰难,让人震撼。
治沙造林现场,一个戴红头巾的中年妇女趴在沙窝里,跪着给60厘米高的梭梭树苗浇水,突然一阵大风席卷着风沙刮来,她顾不上捂嘴,却用两臂环抱的姿势为眼前的树苗掩护,嘴里嘀咕着:“可不能让风吹走哦。”
死了种,种了死,死了再种。在痛苦的轮回中,高台县九坝村的于台永老了。他干裂的嘴唇,如同杨树枯死的树叶。
提起家附近衰老的杨树林,我们说树也有树龄,和人一样,也会生老病死。
老人的眼神顿时黯淡了。
回忆当年的情景,于台永用“太苦”来形容,种下10棵树能活两三棵,黄沙遮天蔽日的时候,嘴里、鼻子里全是沙,馍馍里也夹着沙,喝的水是黄的,咳出来的痰也是黄的……
我们问:种树又苦又累,值得吗?后悔吗?
2006年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临泽县五里墩村的农民赵兴旺有些倔强:“没啥后悔的,男子汉做事哪有后悔的,后悔也要干。”
赵兴旺,这个被当地群众誉为“造林好汉”的人,自2000年起承包一工程开发区戈壁荒滩3000亩兴办个体林场,十多年来,他先后投入资金90多万元。
树木枯死、树势衰退,再加上许多杨树长成了“小老树”。数十年来河西大地上一排排杨树,见证了全国四大主要沙尘暴源区之一的河西走廊到底有多大的风沙。
杨树履行了自己的使命。
那些枯死腐烂到风沙里的杨树,那些没有墓碑的防护林,如同守护神,几十年来为河西人的防风固沙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闻推荐
防护林主战场:防线受困“老龄化”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上)
本报记者贾莉丽1978年,我国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出发,决定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构筑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该林带横跨十三个省、市、...
临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