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荒凉之地变为良田沃土,曾经的乡村旧颜焕发勃勃生机。如今,走进山丹县东乐乡五墩村、十里堡村,再也看不见大片的撂荒之地,呈现在眼前的是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喜人景象。农业优势产业和发展产业化经营相映生辉,项目区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特色产业发展风头正劲。路变平了、水变清了、乡村变美了、收入增加了……笑意洋溢在农民的脸上,暖意荡漾于寒冬的焉支大地。农民们竖起大拇指说,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让贫瘠的土地“生金”,描绘出业新、村美、民富的新农村画卷。
是山丹县最为干旱缺水的乡镇,由于干旱缺水,全乡有3万多亩耕地撂荒,部分无奈的村民们只能背井离乡,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农民不种地,算啥农民?看到一大片撂荒的土地,我们心里难受,对今后在这生活也失去了信心”。回想当时的情景,村民们向记者诉说。2006年至2010年,被缺水所逼的东乐乡城东、城西、五墩、十里堡四个村在没有任何项目支持的条件下在数公里外的南滩打井取水引水,解决了10000多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引水管线工程量最大的地方长达1公里多,口宽22米,底宽5米,深19米,工程量和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堪称奇迹,被上级领导形象地比喻为“东乐的红旗渠”工程。4个村五年先后自筹资金1300多万元,投劳2.6万个,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同时,群众也承受了巨大的自筹压力。严重干旱缺水带来的生存问题和缺水之苦、引水之难,使着力探寻综合治水之举的东乐乡“红旗渠精神”得到省、市、县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关注,省财政厅、农发办领导多次到东乐乡检查指导工作。东乐乡连续五年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659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341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昔日的撂荒地披上了绿装,成为高产农田。
东乐乡的喜人变化只是山丹县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缩影。自1996年该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后,始终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县财政局局长徐明涛告诉记者,16年来,该县年投入由最初的几十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上千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168.05万元。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滞后的实际,该县突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集中力量推进土地规模开发,修建改造桥涵闸、渠路林、机电井等基础设施,累积维修改造和修复配套机电井154眼,改造修建渠道686.65公里,渠系建筑物11685座,修筑田间道路248.7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876万亩,为农村“土里刨金”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条件。经过开发建设,全县先后有4个乡镇、31个村的18.2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有效缓解了常年困扰山丹的“卡脖子”旱,亩均粮食产量由不足200公斤提高到420公斤。 (转二版)
新闻推荐
山丹讯截止3月底,山丹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215万元,占年初预算16500万元的37.67%,同比增收2039万元,增长48.83%;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767万元,占年初预算36000万元29.91%,同比增收2310万元,增长27.31...
山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