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武开义胡秉珍
从起初只能生产低端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检查井,到能生产混凝土荷兰砖、条纹砖、路缘石、艺术护栏等,是“青龙”的第一次腾飞;再到能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PVC/PE管材、管件及硅塑检查井等,则是“青龙”的第二次腾飞。
一家由县水务局出资、因灌溉引水而建的制管企业,经过几年的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县域龙头企业,依靠的是转型升级。
“我们的企业名为‘青龙\’,是龙,就要腾飞。”公司总经理马子明的话或许能诠释这个嬗变。
始建于1998年的山丹县青龙管道有限责任公司,其前身为“后稍沟制管厂”,2002年完成股份制改革,更为现名。公司占地11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5000万元,员工12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员37人。 (转二版)
新闻推荐
山丹祁店村探索土地流转经营新模式
山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山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