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步
郭荷在东山结庐读书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河西走廊。大学者来了,且定居于此,专心于读书、授业、悟道、批史,河西走廊儒学盛行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郭荷来的时候是晋末“永嘉之乱”以后。那时候的郭荷,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按照汉文化的传统习俗和伦理观念,这个年纪的人是不愿走动的,但郭荷是儒学宗师,明究典籍,深通经义,所以他来了。这就是学者与书生的区别。他没有随同更多的士子南下,而是西迁,这是今天河西走廊这片土地的福气。
郭荷是天水秦安人,是汉朝大学者郭整的六世孙,以教授经学和深于史书著称于世,《晋书人物志》等有录。民国初期,天水编纂过一部《天水三字经》,里面收录了对天水作出巨大贡献的帝王、贤隐、名将、显宦等,郭整和郭荷荣列《贤隐》。荣列此中的还有一位河西学者是周蕙。周蕙是明朝理学大家,山丹人。由此可见,郭氏家学之深厚和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
也许郭荷觉得张掖比武威更适合于读书和研究学问吧,就翻山越岭,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来到了张掖。郭荷在张掖读书的地方,就是今天张掖的东山寺和马蹄寺一个叫临松薤谷的地方。这两个地方现在都是张掖有名的旅游景点。“东山烟雾”为“甘州八景”之一。马蹄寺已由原先的儒家圣地转变为今天的佛教圣地。看来大学者确有先知先见的眼光。后来,明代诗人郭绅游览东山寺时写下过这样的诗章:
边境名山势插天,二三幽洞几千年。半山滴翠深秋雨,一壑苍摇薄暮烟。室有金容仙迹古,门无玉钥藓苔鲜。鸟声花影皆佳致,留与诗人味百篇。
郭荷初到张掖的时候,河西走廊的执政者是张轨。张轨很是重视教育和尊崇儒学,他深知倡导教化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策略,便大办教育,广揽人才。“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以教之,春秋行乡射之礼”(《晋书·张轨传》)。可见张轨对教育事业的执著热诚。到张祚时期,这位前凉王曾多次派人前往张掖,请求郭荷出任凉州教育主管,郭荷不为所动。这是郭荷的家规,也是晋代人物抱朴守真思想的又一体现。此时的郭荷已年近八旬。
郭荷是河西文化繁荣昌盛划时代的一个人物。郭荷的到来,河西学子便纷纷慕名前来求学。郭瑀就是其中的学子之一。郭瑀是郭荷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与郭荷、郭瑀同时代和后来卓有成就的河西文化名人、学者有索靖、宋纤、索敞、张穆、张斌、祁嘉、宋繇、刘昞等。这些学者对后世影响最大和声望最高的是刘昞。刘昞著述最丰,他的《敦煌实录》堪称我国古代第一部实录性的史书,这本书在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刘昞之成就,同样与西凉王李暠对儒学的推崇和郭荷、郭瑀对河西儒学前期的浸润密不可分。李暠执政期间,更是思贤若渴,对儒学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李暠酷爱文化艺术,学识渊博,从政之暇,潜心向学,是对河西地区的文化事业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郭荷、郭瑀、刘昞是师承关系。郭瑀和刘炳都是敦煌人,少年游学,来到了张掖,之后便定居张掖。郭瑀曾为老师郭荷守孝三年。刘炳在求学期间,深得恩师的赏识,后来成为郭瑀的乘龙佳婿。这些儒学大家在张掖前后生活了近70年。这70年的岁月,是西晋王朝从动荡不安走向分崩离析的岁月,也是河西走廊从“五凉”时期走向北魏的岁月,更是河西走廊从文化秕薄走向繁荣昌盛的岁月。这期间的河西走廊,虽然也是狼烟不断、政权频频更替,但相对于中原,这里仍然是政治环境比较安定、生活环境比较富裕、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比较丰富浓郁的一隅。
以郭荷、郭瑀、刘昞为代表的河西学者,是同一时期河西文化甚至北方文化的代表。河西文化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被学术界称为三大文化体系。后来,北魏统一中国后,中原地区可谓十室九空,统治阶层为了巩固政权,重建道德秩序和律令法规,河西学者和士子,被强行东迁,大部分去了山西平城。平城就是现在的大同。河西文化,走完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然而东山寺的读书声和河西文化曾经的繁荣昌盛,却成了河西走廊最靓丽的一道文化风景和河西学子孜孜以求的榜样楷模。 (作者:山丹县陈户乡)
新闻推荐
山丹讯近日,山丹县从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安全保护,清理取缔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项目设施等8个方面,开展饮用水安全和涉水排放企业排查整治,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质稳定达标。该县印发全...
山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山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