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继宗钱大伟
“搞绿化、修舞台,村庄被美容了;有了路灯,大家晚上都出来活动,庄子热闹得像小城市;一下雨只能光着脚走的泥泞路变成了笔直的水泥路……”提起这几年村上的变化,山丹县位奇镇新开村四社村民王多福笑得合不拢嘴。新开村是山丹县省列13个重点扶贫村之一,实施***以来,该村的变化日新月异,成为全县成功开展***工作的一个缩影。
基础先行让农村发展充满后劲
这几年,新开村的变化越来越大了:新建了文化广场、衬砌了渠道,修了道路,安装了路灯,在帮扶单位支持下,村里还搞起了绿化和美化,护坡绿化景观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对于这个没有集体经济的村子来说,如果没有帮扶单位的支持,这样大的一批工程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县委农办主任马林说。
自***开展以来,该县的110个村都像新开村一样悄然发生了变化。铺路、修渠、种树、装路灯、建文化广场……如果说农民们对于产业发展还处于模糊认识状态,那么眼前的这一切都是他们亲身感受的变化。
特别是在道路交通方面,自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让该县所有乡道村道提升了一个等级。因为路好了,许多在外打工的人陆续回到家乡创业,收入不比外面挣得少。
特色产业让农民走上致富路
“培育富民产业是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的唯一选择。”基于这一认识,该县多方发力,重点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贫困村富民产业培育,让农民身有技能,增收有底。
该县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输转、合作经营等方式,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发展以马铃薯、中药材、肉羊养殖、饲草种植、劳务输出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用足用活扶贫贴息贷款,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能人大户,提高贫困农户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确保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1至2项增收产业,力争贫困村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高于市、县6个百分点。至目前,13个贫困村输转劳动力5680人,流转土地6600亩,种植以中药材、制种、优质牧草为主的经济作物8266亩,投放小尾寒羊2468只。成立老军村、新开村2个扶贫资金互助社,建立新开村、汪庄村2个电商扶贫示范村,完成劳务技能和农业实用技能培训350多人次。
近年来,该县110个村无一不是在产业方面做足了文章。位奇镇新开、高寨村结合自身气候等实际条件,从传统的种小麦、大麦逐渐调整到种植油葵,发展更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油葵产业;清泉镇双桥村大力发展优质马铃薯产业;大马营镇双泉村壮大草畜产业……而帮扶单位有针对性帮扶和村民们的发展愿望交汇,让村民们真正种上了“摇钱树”、养上了“下蛋鸡”。
帮扶到户架起沟通民心桥梁
“现在不管是领导还是干部,和我们农民的感情近了。帮扶单位和干部更是热心,专门驻村帮我们解决困难事,村里许多贫困户都领了扶贫羊,有的农户还领过帮扶单位免费给的鸡……”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仁感激地说。
该县按照全覆盖、不重复原则,全面建立“县级领导指导乡镇,单位结对帮扶到村,干部结对帮扶到户”的结对帮扶机制,在市上帮扶力量的基础上,对13个重点贫困村帮扶力量再充实,确定每个村由2至3名县级领导联系、2至3个县直部门和1个驻村工作队帮扶,按照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干部不脱钩原则,建立长期“点对点、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关系。
“帮扶干部用了心,使了劲,见了效,让农村真正有了新变化。”霍城镇双湖村党支部书记何修斌感慨地说。帮扶这几年,双湖村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村庄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工程齐上阵。机关干部走进田间地头,真心和农民交朋友,了解民情民意,把帮扶工作落到具体环节上,让群众得到实惠,干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本报记者翟继宗摄
新闻推荐
王方太出席汇报反馈会
山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