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翟继宗
山丹县把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下好旅游扶贫开发一盘新棋,让乡村旅游既是当地旅游的新“热点”,又是带动贫困群众致富脱贫的新路子。去年,该县乡村旅游吸纳直接从业人数近万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81.04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2219.83万元,带动200多户贫困户通过旅游扶贫脱贫致富。
从观光旅游到体验式旅游
“走,到祁店QQ农场摘菜走……”去年6月至10月,每逢周末及节假日,清泉镇祁店村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总是挤满了前来休闲放松的游客。在这里,游客不但能欣赏田园的美景、体验“田园农夫”的乐趣、品尝绿色无公害蔬果的甜美,还能享受到园里农家乐的特色美味。
“在去年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特色珍禽养殖、农耕文化体验等项目,让城里的市民记住乡愁,从到乡村观景到来乡村体验,让游人在体验农耕的过程中勾起儿时的记忆。”自从把QQ农场变为现实版,村党支部书记刘积旺“想法”就更多了。“‘家庭菜园\’私人订制和采摘园区运行很好,今年还要扩大规模,通过更多的方式留住游客,达到游客放松心情村民获取收益的双赢局面。”刘积旺说。
该村采取的“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将本村贫困户吸纳进入合作社,成为农业工人,让农户不仅有土地流转、分红收入,还按月领取务工工资,收入稳定,进一步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去年,祁店村全村分红40万元,建成3家农家乐、1家客栈、30张床位,游客最多时每天可以接待200人就餐,影响力不断扩大。
特色农家乐带出致富路
与省公航旅集团协调联系,安置村上20名贫困人员打扫焉支山景区环境卫生;建成农家乐服务一条街,有农家乐14家,农家宾馆6家,优先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在景点农家乐就业,稳定收入来源……位于山丹焉支山景区脚下的***村大马营镇中河村,背靠焉支山景区,贫困户脱贫致富不再遥远。
该村抓住最大的优势生态资源——青山绿水,把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扶贫、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按照政府主导、公司主体、农户参股方式,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施工、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收费管理”的模式,以甘肃公航旅公司为主导,结合门面改造和危旧房改造工程,投资4000多万元,高标准规划设计,对3个居民点156户进行汉唐风格的仿古改造,新建5000平方米农产品展销市场,为村内群众出售野生蘑菇、黄参等特色农产品提供了的交易平台。去年,中河村建成农家乐14家、农家客栈6家,共接待游客2.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近2000万元。
旅游专业合作社开启乡村旅游新模式
“住在农家睡土炕、用大灶台做饭,还可到周边自驾游,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而且这里环境好、风景美,我们一家都很喜欢这里。”去年夏季来山丹旅游的深圳人朱彪,对李桥乡高庙村乡村旅游赞不绝口,在住了一周之后,回去不长时间就打电话给旅游合作社负责人杜明阳,就投资开发事项进行沟通。
高庙村坐落在李桥水库边,邻近国家级4A景区焉支山、是去山丹皇家马场必经之路。该村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培育乡村观光旅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成立全县首家旅游专业合作社,整合改造闲置农家院落作为旅店,尽量保留农家风格,让旅客睡土炕、用大灶台做饭,让游客既体验了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气息,又融入了乡村旅游特有的人情风貌。通过招商引资和农户参与方式,投资500万元建成集农家乐、观光、冷水鱼养殖、垂钓、烧烤、乡村旅店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服务区,让旅客可以在小树林空地上烧烤,茅草房内的老式土炕上休息,在鱼池旁钓鱼,在无公害果蔬区采摘,极大满足了旅客回归自然、放松心灵的追求。
在发展过程中,合作社注重将贫困户吸纳进来,通过安排到农家乐打工,与农家乐签订农产品供求协议等形式,形成了“旅游专业合作社+观光农业+贫困户”模式。去年,该村共接待旅客1.6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600万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村美人富”的多赢局面。
新闻推荐
山丹讯“红色经典·五彩山丹”红歌演唱暨第二届焉支山诗会、“红色颂歌·消夏周末”、“红色旅游故事会”等系列活动反响强烈,推介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举措务实管用……连...
山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山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