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翟继宗
盛夏时节,行走在山丹乡村田野,所到之处,从农家小院到文化广场,从田间地头到产业示范园,“安居之花”“文明之花”“致富之花”处处“幸福花开”,映衬出一幅景美人和的动人画卷。
“安居花开”生活美
位奇镇、清泉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芦堡村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花寨村等57个村被评为省、市级生态村;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63万户,农村砖木砖混结构住房比例达到90%……看着昔日穷困的“烂肠村”变成了幸福家园,村民们发出由衷地感慨,“村子旧貌换新颜,日子红火比蜜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实施安居工程方面,该县大力实施环境美化工程和基础设施改善工程。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坚持清理“五堆”、治理“四乱”、美化“三口”,秀美乡村美如画;集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通村水泥路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硬化乡村道路1100多公里,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全县行政村通畅率、自来水普及率、农村有线电视和通讯电话入户率、行政村通宽带率均达100%,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状得到明显改善,宜居宜游新山丹的城市名片更加靓丽。
“文明花开”家家乐
“乡村舞台文化广场都建好了,年轻人跳舞唱歌,老年人下棋聊天,全村老少个个喜笑颜开。”东乐镇五墩村党支部书记杨生泽乐呵呵地说。近年来,该县全面提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明花开”让文化成果惠及城乡百姓。
物质富裕了,精神更要富有。该县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机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设施日益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全县新建“乡村舞台”67个,13个***村“乡村舞台”全部建成,全县70%以上的村组建文艺社团,成员达1100多人,文化小广场和乡村舞台投入资金累计达4000多万元;乡村建成8个乡镇高标准综合文化站、141个农家书屋、121个农村文化信息站、81个文化小广场,李桥乡上寨村农耕文化展览馆等一批“乡村记忆博物馆”建成使用,培育文化明星户3000多个,举办300多场次群众参与面广、反响好的品牌文化活动;认真组织开展“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及五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和广场文化月活动,乡村处处沐浴在文明春风中。
“致富花开”腰包鼓
“现在,大家互相比谁增收门路多、谁的日子好……”位奇镇张湾村村主任王研文介绍。目前,村里土地流转面积达1万多亩,主要种植葵花、枸杞等经济作物,农民拿着地租,挣着工资,日子越过越红火。
该县全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和劳务产业为重点的农民增收致富产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27元。今年,全县流转土地面积达29.2万亩,以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葵花等为主的新兴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以肉羊肉牛为主的规模养殖小区达81个;扶持23户创新型“农”字号龙头企业拓展市场、改造技术,新上和改造升级各类“农”字号企业47家;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5个,家庭农场459家;建成境内外劳务基地84个(其中境外5个),年输转劳务稳定在6万人以上,年劳务总收入突破10亿元以上;上半年,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3场次8145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农民科技普及培训45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1800户,培训农民1.65万人次,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显著增强。
新闻推荐
为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带来的新需求,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山丹县清泉镇从人均耕地相对较少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已初见成效。 创新改革促融合。该镇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国家...
山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山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