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蓑衣樊呈现丰收景象。成熟的水稻把田野染成金黄色;接送孩子的校车,在一片羡慕的目光中返村;建设中的老年活动中心映照着老人的笑脸。
在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说起35岁的村支书刘树海,村民们说:“树海是提着工资来干书记。”
想实实在在为村民做点事
蓑衣樊村587口人,北临黄河,南临大芦湖,三面环水,被誉为“岛村”。该村是省级贫困村,多年无工业项目、无致富项目、无集体收入。
刘树海曾务农、打零工、创办企业,“新时期农民的幸福和富足”这一命题使他不懈求索。艰苦而丰富的生活磨炼了意志,也激发了强烈的发展信念。
2011年,他当选村支书、村主任后,首先从解决本村土地零散、坑洼不平、不好耕种开始,流转土地1500亩,进行高标准土地整理,使薄地变沃土,对村民给予每年每亩地1000元补偿,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全县“土地流转第一村”。
同时,积极帮助村民创办致富项目,“高青灯笼”、“生态采摘”等已形成规模优势。告别土地后,许多村民又受聘从事田间管理,实现了新的就业。
为村民花钱和自己商量就行
村民走出家门增收致富,孩子成为最大的牵挂。蓑衣樊村幼儿园至初中年龄段孩子57名,上学入园分别到镇上或县城,最远的达10多里路。
刘树海从自己所办利润并不丰厚的企业筹资20余万元,购置了43座标准校车,对初中以下孩子接送上学和入园。“从企业拿钱为村民办事,我和自己商量就行。”他风趣地说。为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他筹资改建了“蓑衣樊儿童之家”,聘请辅导教师,每天下午放学后和周六进行作业辅导、文体才艺教习等。此举解除了村民后顾之忧,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肯定。被团市委等确定为市“希望乐园”项目,县计生局定为关爱留守儿童示范点。
他还拿专款为村70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健康查体,建设了健身、娱乐一体的村老年活动中心。村里有位老人,女儿长年在外,老伴去世,他和年幼的外孙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难。刘树海把他们接进自己的企业,供其免费吃住。
让健康农产品走近寻常百姓
刘树海是个追梦者。
利用优质黄河水资源,建设生态村,打造大芦湖大米万亩无公害种植基地,让健康农产品走近寻常百姓,这是他的“生态梦”。他实施了“稻田养蟹”项目,以田养蟹,以蟹除虫,蟹粪肥田,深化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内涵。该村通过了“大芦湖”大米绿色认证,被县里确定为大米标准化种植基地。
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具有黄河风情的万亩湿地荷塘度假旅游村,这是他的“美丽乡村梦”。今年该村被省市确定为“美丽乡村”示范点。
刘树海第三个梦是“民生梦”。发展村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为民生保障撑起坚实后盾。
奉献是一种胸怀。蓑衣樊村的发展体现了新一代村官的人生姿态。该村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去年人均增收3900余元,近两年村民新购置小轿车达70多辆。
近年来,作为“一个能人带起一个村”的典型,蓑衣樊村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新闻推荐
...
高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