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赵伟 张静
在市区黄河家园小区,住着这样两位老人,一位是94岁,而另一位也已90岁。1927年的时候,他3岁,她7岁,还是顽童的两个人就在双方父母的决定下定了“娃娃亲”。十年过后,他13岁,她17岁,从未谋面的两个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夫妻对拜成了亲。77年后的今天,他是鹤发童颜,她亦健康硬朗,两人恩爱无比,羡煞旁人。他就是郑行达,她就是张爱美,两人的爱情故事,让人羡慕。
14日,记者初见郑老,惊讶极了,90岁的老人,面色红润、吐字清晰、爬楼梯一点儿都不含糊,身体硬朗极了。他坐在自家的沙发上,回忆着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笑着说,“我们三岁订婚的时候,人家算命的说我俩是‘八字\’相克,走不到头。这么多年了,我没“克”着她,她也没‘方\’着我。”郑老和他的老伴儿用一生的行动,破除了所谓的“命中注定”。
虽然如此,但郑老却相信缘分。他告诉记者,在他们订婚的第二年,他的家庭就遭遇了变故。当时,正值军阀混战之际,法纪不明,人民生活困苦。他父亲的生意合作伙伴,被莫名其妙判了刑,为救朋友,他的父亲变卖了所有的良田家产,换来400块现大洋用于救人性命。“那个时候,400块现大洋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倾家荡产啊!”此后,他家的经济状况就大不如前,到了订婚的时候,也无力拿出彩礼钱。
“我爹就托媒人说退亲,怕人家孩子嫁过来受穷。”但是,这个说辞并没有让张家人退缩。“我老丈人就说了,既然成了亲家,就是你们家要饭,咱也是亲戚。”老人家的坚持,挽救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没过多久,他们就成了亲。
>>>三岁定亲时,两人被“算”出命中“八字”相克
提起成亲时的场景,郑老仿佛陷入了回忆之中。他坦言,自己当时太小了,根本就不明白成亲是啥意思,只记得要按照大人说的做,“那个时候兴磕头,挑下红盖头来,我们向老人家磕头,就算是成亲了。磕完头,我就跑出出去玩了,也不知道新娘子长得啥样。”但是,他却记得新娘子是踩着用黏米和红枣做成的粘糕进的洞房,因为粘糕象征着“步步高”。
没过多久,“七七”事变的号角就吹到了郑老的家乡,即现在的淄博市高青县。“小鬼子简直无恶不作,当时好几个村里的人都在‘李子庙\’给军阀干活儿,鬼子过来之后,一枪都没开,直接用刀都砍死了,我们村就死了三个人,可惨了。”抗日战争打响后,郑老家的状况就更糟了。
当时,老百姓的日子已是苦不敢言,郑老的母亲为给孩子们讨饭吃,到处去借粮,为难到“三进三出”的情形。“我当时就说,‘你再另找个主儿吧,讨个活命儿\’,她哭着说,‘既然成了一家人,就是死也要死一块儿\’。”说到此时,郑老的眼中已满是泪花,哽咽的说不出话来了。为改善生活状况,郑老的老伴儿就用纺布机织布供他上私塾。
>>>抗日战争中,她说,就是死也要死一块儿
>>>历经几十年风雨后,两人感情不减当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郑老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从教小学,到教中学,再到当镇教育组组长,直至退休。退休后,郑老就一直在他的老家务农。“你说也怪了,以前我的身体老是不好,自从干农活儿之后,就越来越健康了。”
75岁之后,郑老迷上了门球,还曾多次参加过高青县教育系统的门球比赛。85岁之后,郑老及老伴儿就随着三个女儿搬到了滨州。现在,94岁的老伴儿身体已经大不如前,郑老也更加精心的去照顾。“年轻的时候,都是她照顾我。老了,当然是我照顾她了。我们这辈子,都没红过脸。”
提起老人的长寿秘诀,郑老的女婿李康说,“我们家很少吃面食,都是吃杂粮。老人从不挑食,九十多了,什么也吃。爱锻炼,没事儿就出去打门球。心态很好,啥事儿都不操心。”老人还想给大家传授点经验,他说:“人生好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应该更加去珍惜。亲朋好友不要比,子女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风雨同舟好伴侣。”
新闻推荐
魏集镇位于惠民县境东南隅,东临滨州市区,西靠清河镇,北连胡集镇,南隔黄河与高青县相望,我国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防御性城堡式民居——魏氏庄园就坐落在这里。魏氏庄园由三组建筑群构...
高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