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一身泥
文化广场上,村民高兴地跳起了广场舞。
房屋破旧
市财政局领导多次到帮扶村调研,共商帮扶计划。
局志愿服务队在双赢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小桥通村外
聘请专家培训村民科学种植
村庄旧貌
乡村改建现场
帮村里建设的太阳能路灯不仅照亮了村庄,更照亮了村民的心。
昔日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了水泥路,孩子们特别高兴。
修建桥梁
筑路现场
帮扶村文化大院里,村民们吹拉弹唱演起了自己的节目。
淄博市财政局作为全国文明单位,始终认真贯彻省、市文明办关于“乡村文明行动”的有关部署,他们积极筹措资金,落实扶持政策,不断加强联系点、帮扶对象以及“第一书记”帮扶村的乡村文明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以全市财政系统文明创建活动为主线,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明建设水平
今年以来,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们继续创新工作措施,扩大文明创建联系点范围,积极构建“区县财政局联系点、乡镇财政所联系点、帮扶村联系点”三级文明创建体系,重点指导帮助基层部门提升文明创建工作水平,扎实落实民生政策,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以结对帮扶共建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近年来,他们先后与高青县黑里寨镇西段村、沂源县西里镇前西里村、沂源县鲁村镇西埠村、高新区双赢社区结为帮扶共建单位,通过筹措资金进行修路、建桥、打井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发动全局干部职工捐款、捐书,先后购置书籍、文体器械等,建起了乡村书屋、文体活动室及“四德榜”宣传栏,丰富和改善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多次组织局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进乡村、进社区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举办了“邻里守望”、“入户与村民谈心”等活动,使文明风尚在乡村、社区蔚然成风。
以“第一书记”帮扶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实施
2012年以来,根据市委统一安排,市财政局与省级贫困村沂源县鲁村镇西埠村结对成为“第一书记”帮扶村和“十万农户脱贫奔康工程”帮扶村,为使西埠村尽快脱贫致富,他们坚持“第一书记”帮扶与“乡村文明行动”有机融合,借助外力推动和激发内部活力“双轮驱动”,紧紧围绕“办实事惠民生促发展”的目标要求,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任务,为帮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他们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主线,以集中治理“脏乱差”、改变村容村貌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对街道两侧、房前屋后及沿线河沟的垃圾、柴草堆进行清理、粉刷,街上农户放置的粪堆集中清理运出,统一堆放。将原来堆积的垃圾场改造成篮球场和文化广场,并在每个街道口设立垃圾桶,由专人负责将垃圾统一运输处理,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现象;在村内空闲地段种上了花草树木,美化了村居环境;在几条主要街道上安装了50多盏太阳能路灯,方便了村民晚上外出。先后为村里硬化路面达4公里,使水泥路延伸到各家各户门口,结束了雨天外出一身泥的现象,并打通了沂源与莱芜交界处的公路,方便了农民蔬菜瓜果的外运,开启了一条致富路。经过治理改造,村里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更加珍惜村里的一草一木,参加篮球队、秧歌队、合唱队的村民多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二)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村民各项技能。一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他们聘请莱阳农学院、市林果站等专家来村举办培训班,讲解林果科学种植和苗木栽培等技术知识,增强村民致富本领;并带领村民到淄川、博山等地进行考察调研,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引进优质核桃、蓖麻、云杉等苗木,建立起了特色苗木培育基地;二是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到村里对妇女进行技能培训,并与高新区一家公司联合,引进“来料加工”项目,为50多名家庭妇女找到了工作,增加了村民的家庭收入,改变了妇女们的生活方式。
(三)强化科学管理方法、进一步稳定和谐农村。为增强农民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他们帮助建立了村图书室,让村民了解法律常识,制作“学三法倡四德促五进”法制宣传栏,开展“平安村”、“法治村”建设,积极营造遵纪守法、敬老爱幼的浓厚氛围。
新闻推荐
...
高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