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村村民收入的大头都来自于加工拖把。农村大众报高青讯(通讯员李锋耿梦琪)在高青县黑里寨镇有一个与邹平县搭界的小村子叫辛庄村。别看村子小,可名声不小,它是全县有名的拖把专业村,全村68户家家都绑拖把,同时也将周边的十几个村(经家、草地、崔孟李等)带动发展成专业村。小拖把长成了大产业。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约为15000余元,收入中的“大头”来自拖把产业。
地少人穷绑拖把。1951年出生的赵德仁算是村里的第一代绑拖把的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人均2亩地,土贫地少,饭都吃不饱,被逼无奈下,他们几个偷偷地绑起拖把。“那时农村里都是泥屋土墙,卖拖把只能去大城市。要坐公交车需要骑上7公里的自行车去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们放开胆子干起来,几年时间就成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
“绑拖把就是来钱快,咱有胳膊有腿能不行?”受到赵德仁的影响,作为“60后”的赵刚从八十年代也开始做起拖把生意,他从起步更早发展更好的经家、里王等村进货,绑出成品后用农用三轮运到城里卖,“一个拖把多的能挣到十来块钱,少的也能赚到四五块。一车拖把能顶一年收成。”挣了钱的赵刚1997年在村里第一个买了“大哥大”。
“拖把咱不绑,照样当老板。”1984年出生的赵安是个不折不扣的“80后”,头脑灵活的他1999年买了辆皮卡车,整天在外跑信息。跑到订单后,他就雇人干活,然后装车送货。“做拖把,关键是信息和销路。”赵安说,自己不干活一年能有个三四十万元的收入,他这“甩手掌柜”当得轻松潇洒。
比赵安更潇洒的是被称作“网商”的“90后”青年赵美凯。2月4日这天,赵美凯“网”到河北一个客户,一下拿到一个4千件拖把的订单。只见他一边敲电脑一边划手机,在“玩”中轻轻松松地拿到了订单。赵美凯说,这几年,由于拖把的低成本加工、低科技含量,使得不少人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加剧了这一行业的竞争。这两年,辛庄拖把又有了新绑法,不少农户引进了机器设备,搞起了机械化加工。“原来的拖把靠手绑,现在的拖把靠组装。”小赵接到订单后就组织人手组装,再通过镇上的圆通快递往外发货。“一年能发个百十万件,量不算大,但前景肯定会越来越好。”
这两年,为了让拖把有序发展,该县组织拖把大户成立拖把产业协会。眼下,他们正积极规划建设拖把产业园,发展拖把电商村,争创中国拖把之乡。一系列举措让辛庄几代拖把人有了更宽更广的创业平台。
新闻推荐
农村大众报高青讯(通讯员刘元阁孙庆)“走,到场院里看戏去!”3月26日下午,虽是春寒料峭,高青县花沟镇西南寺村里的场院内依旧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幕大戏即将在这里开演。不一会儿,演出...
高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