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在高青县木李镇茹窑村北350余亩的麦田里,一辆农用机械正在喷洒除草剂。在这片看似平常的麦田背后,演绎着不同寻常的“农民变股民”的创新之路。
茹窑村是木李镇东南部一个偏僻、穷困的沿黄小村。2015年,茹窑村探索“以村民土地入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实施农业合作社的扶贫奔康,走出了一条通过自身造血实现脱贫的小康之路,为扶贫奔康提供了鲜活样本。
村合作社通过采取“股份+合作”“底金+分红”的方式向村民分配收益,即一亩地为一股,村民参股的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1000元补助作为底金,底金之外按每股的盈利分红。盈利部分的30%分配给入股村民,70%作为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一分配形式,把农民的利益和合作社绑在了一起,合作社经营得好、盈利多,分红就会多,更加维护了村民的利益,使“手握”资源的农民收益更大。
把群众手中的土地集中流转之后,兴茹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村“两委”为班底,全面负责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在镇包村干部、村“两委”及群众代表组成的项目监督小组下,严格按合作社章程运营。合作社的入股土地仍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实行耕种、灌溉、病虫害防治、收割、销售“五统一”的管理方式。另外,合作社还积极争取到帮扶资金30万元,用于购买大型机械、土地整理和硬化晒粮场地。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合作社建起了“兴茹面粉加工厂”,注册了“兴茹”牌面粉商标,实现了从粮食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产业一条龙。
今年1月,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后,茹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茹会当即萌发了“一社两制”的构想。一社指的就是兴茹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们计划以半托管的形式吸收周边村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虽然不参与分红、不享受底金,但农业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产出效益大大提高,以此带动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这个想法得到了小田村等周边村群众的积极响应。“一社两制”的“两”不仅体现在社员组成和分配机制上,还体现在运转模式上,合作社把之前旧村改造腾空的土地,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拿出30亩地与投资方实行股份合作制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成为全市首家工厂化养殖基地。如今,广扩渔业养殖有限公司已经正式落户茹窑村,建好了温室育苗棚和养殖池塘,近期即可投放虾苗。
现在的茹窑村终于摘掉了贫穷的帽子,集体经济从10年前的负数发展至去年的固定资产百万元,并且全村实现了“零贫困户”的目标。该村的茹宗刚夫妇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参股入社之后,他家的8.8亩土地,在零成本、零劳力的情况下,可领到8800元的保底费用,盈利之后还可享受30%的分红,这个家庭一下子摘掉了穷帽子。
新闻推荐
求真务实创新措施做深做细做实统战工作 □高青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统战部部长张守伟
...
高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