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高青县唐坊镇魏寺村的益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到处硕果累累,瓜果飘香。来自淄博、东营、滨州等地的游客畅游在瓜果的海洋里,兴致盎然,流连忘返。合作社社员张大哥看着热闹非凡的场面笑得合不拢嘴。
作为典型的农业主导村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模式使这个村庄摆脱不掉贫穷的帽子。如何突破传统模式,打开现代农业发展之门?这是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一大难题。村党支部书记魏兴生告诉笔者,“我们村全村人口660人,耕地面积1300余亩,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做文章,只能另辟蹊径。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我们决定成立高青益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党支部的号召,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下,先期流转土地近100余亩,投资120万元建设高标准冬暖式大棚21个,以燎原之势迅速在全村发展现代化农业。
怎样才能发挥合作社的引领作用,让群众主动参与进来,该村党支部下了一番功夫。为提高群众参社积极性,合作社提出除传统的资金入股参社的形式外,可以将自家土地、原有种植大棚、人力、技术资源等多种形式折算成股份参加合作社,并为每户社员提供低息贷款补贴服务。
这一创新性举措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有钱的出钱、有地的出地、有技术的出技术,在较短的时间里,合作社土地规模扩大至300余亩,社员200余人,原有的23个温室大棚也通过合作社进行标准化改造,形成了总投资600余万元、拥有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69个的大型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俺们合作社啥都想到前头了,入社以后比以前省了不少心,比如说种苗、农机、肥料,合作社提前和企业签订协议,比以前自己去联系要便宜很多,关键是质量还好!”说起合作社的管理,社员们赞不绝口。
在管理方式上,该合作社采取公司化管理、统一购销模式,直接与生产企业签订协议,购进优质价廉的生产资料。以“反租倒包”模式为基础,通过与社员签订生产合同将种植大棚分包至责任人,由其具体管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在产出环节,打破以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积极扩大营销网络,提升知名度。注册了西红柿品牌“星凯”,与大型超市建立长期订单式合作,将产品直接由大棚至商场,价格较以前增加了3—4倍。积极组织开展乡村游、绿色农产品游等多种活动,吸引省内多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采摘果蔬,打响了合作社的知名度。
目前,合作社共为村里2个低保户、50多名妇女和8名有劳动能力者提供了劳动岗位,吸纳近1/3的群众加入合作社成为了产业工人,同时还吸引了周边村庄劳动力近100余人,全村每户年均增加收入1.6万元。(任玉娇王新萍)
新闻推荐
...
高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