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高青新闻 > 正文

那碗面,那份情,那个小村庄 ——我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记

来源:淄博日报 2016-10-01 00:00   https://www.yybnet.net/

□王华明

时常想起儿时母亲做的手擀面,面里、汤里沉浸着浓浓的母爱和家乡的味道……在外工作20多年,吃的面不少,却再没有一碗面能重拾那回忆、重温那亲情。然而,今年在驻村工作中吃的一碗手擀面却令人难忘。正是这碗面让我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和可敬,帮我找到了解放群众思想、带领百姓致富的思路,让我这名普通党员在挂职锻炼期间,全身心融入为百姓脱贫倾力奉献的行动中。

2015年6月,我响应市公安局党委的号召,到省级贫困村高青县花沟镇辛庄村担任“第一书记”。

辛庄是个小村子,仅有45户149人,贫困户就有11户。村里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集体经济一无所有。到任后,我吃住在村,连续召开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寻找脱贫良方。

通过调研,我发现依托该村人少地多的优势发展产业是辛庄脱贫致富的重要突破口。我带领40多名村干部和村民到“蔬菜之乡”寿光市参观学习胡萝卜种植产业,打算批量试种。尽管我苦口婆心,村民却不配合,令我多少有些心灰意冷。在辛庄,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水土不服”。

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村民不配合归根结底是其对村集体和新任“第一书记”缺乏信任。为此,我确定了“两步走”工作思路,第一步兴办民生实事,赢得群众支持;第二步围绕土地做文章,推动村里转型发展,带动脱贫奔康。

在市公安局鼎力扶持下,仅半年时间,我先后协调资金110万元,为村里实施道路硬化、旱厕改造、安装太阳能路灯、绿化美化、建设文化广场等十项民生工程,辛庄的村容村貌大变,我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也坚定了我大干一场的信心。今年3月,我引进300亩巨菌草种植项目,帮助村里注册合作社,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参股土地以每亩500斤玉米和500斤小麦的市场价为底金,盈利部分再按比例进行分红。村民只要土地入股合作社,不劳动就可以拿到钱,种植效益好的话年底还有分红。同时,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可以到合作社打工挣工资。然而,有3户柴姓村民却执意拒绝入股,令人始料未及。村干部轮番上阵都做不通工作,其中柴倩倩是最难做工作的一户。

有一次我找到柴倩倩,她正在田里浇麦苗。我拿过铁锨帮她看水沟,同时耐心给她做解释工作。“王书记,俺知道你不容易,俺也知道这事儿好,可俺就是不想加入!”随后,不管我说什么,她再也不肯多说话。

帮柴倩倩浇完地,已是晚上7点半,我悻悻地向村办公室走去,老远看到有人跟我招手。原来,住在村委附近的温玉西大爷和魏凤莲大婶知道我因忙土地流转的事经常误了饭点,顾不上吃饭,就一直在路口等我。

“小王书记,还没吃饭吧?快来俺家吃碗面,暖和暖和。”

一进家门,魏大婶便开始添水煮面。见我心事重重,温大爷打开了话匣子:“王书记,柴倩倩今天肯定让你受了不少委屈吧!十几年前,她家盖房子时,因为宅基地纠纷与姓温的一家子打得不可开交,后来都打官司了,姓柴的和姓温的就算结下了梁子。现在咱村干部姓温的多,在她眼里现在村‘两委\’就是温家的。你也不要全怨她,她是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啊!”

听到这里,我明白了症结所在,明白了大爷大婶名为请我吃饭,实则为我支招解难题。接过魏大婶递过来的手擀面,我吃得格外香,第一次在家外找到母亲做的手擀面的味道。想到大爷大婶如此真心帮我这外来“书记”,眼睛有些湿润了。

随后,我和村干部辗转3个村,说服柴倩倩的父母、公婆及小姑子,“组团”去做柴倩倩的工作。在亲友团软磨硬泡下,柴倩倩从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中摆脱出来,同意了以土地入股,实现了村里土地的连片流转。8月份,第一茬巨菌草开镰收割,带来了辛庄脱贫路上的第一笔收益。

渐渐地,村民越发信任我这位“外来户”,村里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往前推进。我招商引资150万元建设的塑编厂,使村里40人可以实现在家门口挣工资,肉牛养殖合作社已养殖50余头黄牛。投资40余万元的村幸福院已开工,村里老年人将享受日间照料和娱乐健身服务。9月份,辛庄村被列为全县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村,农民将变为股民,辛庄村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市公安局和花沟镇党委专门发出通知,号召向我学习。市公安局和高青县委主要领导连续做出批示,省、市主流媒体陆续报道我的驻村事迹,这些对我都是莫大的鼓励。

驻村以来,天天和乡亲们打交道,日日呆在田间地头,住村让我找到了“根”,使我时常浮躁的心逐渐沉稳下来。现在想来,温玉西大爷和魏凤莲大婶的那碗面何止是暖身止饿、热气腾腾的一顿饭,实在就是乡亲们手把手教我如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帮助我思考如何践行群众路线,促进驻村工作的方法。若是每一名党员都能融入群众,根植于群众,就能够在为民造福、奉献社会的火热实践中锻炼党性,提升本领,绽放自己的光彩!

新闻推荐

为村民脱贫甘愿跑断腿磨破嘴 ——记高青县红十字会派驻“第一书记”李红伟

□本报记者刘淼通讯员李峰“李书记来俺村后,为我们办了好多好事实事——8家贫困户脱了贫,全村新修一百多米进出黄河大堰生产路,多建了5个高标准大棚,贫困户家门前新修了水泥路,新建成村文化综合...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那碗面,那份情,那个小村庄 ——我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记)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