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行走于淄博乡村的大街小巷,“污水横流、蚊蝇四飞”“路面坑洼不平、柴草垃圾满地”的不堪景象已难寻踪迹,映入眼帘的是百看不厌的新农村风景,给人以亲切、温馨之感。
乡村巨变,文明领航。
淄博市始终坚持“全域文明”创建理念,以乡村文明行动为抓手,以城乡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为切入点,城乡共建、城乡同创、全域推进,文明之花在乡村竞相绽放。
2016年,全省乡村文明行动测评,淄博市综合成绩雄踞17市榜首。其中,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实地暗访成绩全省第一,五区三县全部得满分;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电话满意度调查成绩列全省第二位。
环卫一体化
扮靓新农村
全国文明镇临淄区敬仲镇,50个村全部实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穿梭在各个村庄,仿佛置身城市花园:所有大街小巷全硬化、无死角,道路村村通、村村连;所有路两侧实现立体式全绿化;所有主干道安装路灯;生活垃圾全部日产日清。
“以前,村里是土路,垃圾随处可见,绿化更谈不上。现在可好了,村里村外全部绿化硬化,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安装了路灯,夜晚也亮堂了!”对于如今的居住环境,乡亲们很是满意。
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2015年4月,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千年痼疾,淄博市发起“城乡环卫一体化”百日攻坚战。
这场战役,任务之重,标准之高,过程之艰,可谓史无前例。
市委、市政府与各区县立下“军令状”。各区县按照“清积存垃圾、配环卫设施、建长效机制”三步走,拿出实施方案和具体“路线图”,形成区县政府负总责、镇办具体实施、村庄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环卫攻坚,众志成城。鲁中大地再现改天换地的壮观场景:在挖掘机和推土机的轰鸣中,一座座垃圾山被铲平,一条条垃圾沟被清理;在政府源源不断的投入中,一批批保洁员上岗,一个个村庄变靓。
2015年底,淄博市顺利通过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认定,通过国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
环境整治,贵在坚持。淄博不搞“一阵风”,大刮“四季风”,持续开展“有事找政府、有垃圾请拨电话12345”垃圾整治行动,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整治成果。
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各区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聘请专业保洁公司,做到农村垃圾日产日清。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市区(县)安排专项财政经费,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机构,区县有管理局(办)、镇办有所、村居有保洁员,保证了设施、人员、工资“三到位”。
建立市区考核机制。出台《淄博市文明镇办重点工作考核办法》,将“五化”建设、旱厕改造等纳入考核范围,区县每季度组织一次自查,市里每半年组织一次考核,年终成绩列入科学发展考核,成绩与文明镇办评选、基层组织建设先进集体、“时代先锋”单位等挂钩。
环境整治细“梳妆”,乡村如画增“气质”。如今,家家户户自觉摒弃以往陋习,不再乱扔垃圾,不再乱堆乱放,文明生活习惯已然形成。
革除旧习俗
倡树新风气
前几年,一听说村里有红白喜事,张店区房镇镇北黄村村委委员张志顺都会皱眉头。让他着急的是,北黄村虽然不大,但谁家要是有个红白公事,讲究起排场来可是一点不含糊,花费动辄数万元,劳民伤财。
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看似表面风光,实则内心叫苦,这是张志顺的困惑,也是很多当事人的烦恼。“现在,村里有了红白理事会章程,结婚喜事村民随礼设了上限,一律随礼不坐席,不仅没让主家丢面子,还形成了节约之风,老百姓拍手叫好。”张志顺高兴地说。自2013年开始,临淄全区整建制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试点成功,全市随即跟进,如秋风扫叶般,千年旧俗一朝除。在全国“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介绍了“淄博经验”。
革除陈规陋习,“头脑革命”是关键,重在引导群众冲破传统旧观念的藩篱,树立科学文明的理念。
淄博市强化顶层设计,印发工作方案,指导各区县制定红白公事标准、流程;加大考核力度,把移风易俗、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文明镇办重点工作进行考核;2016年初,又专门出台《全市移风易俗工作考核办法》,每季度考核一次,年底88个镇办总排名,考核结果与精神文明奖、优秀基层党组织建设评选挂钩,掀起一场农村文明建设“擂台赛”。
推进移风易俗,舆论引导先行。淄博市利用一个月时间,在各级各类媒体展开高密度、多时段、全方位宣传,形成强大舆论冲击力;统一设计推出“厚养薄葬就是孝,随礼不坐席才是情”等3条标语口号,一周之内覆盖到全市每个村居、每条街巷、每条主干道;注重日常教育,采用入户走访、出动广播车、发放明白纸、刊播公益广告、文化大院演出等宣传形式,使移风易俗改革家喻户晓、内化于心。
公益性公墓建设,群众呼声很高,百姓期盼热切。淄博市制定奖补措施强力推动,对各区县规划建设的大型公益性公墓,经验收合格的,市里给予奖补。目前,临淄、张店、淄川区级公益性公墓一期工程已建成使用,博山、沂源区(县)级公益性公墓正在开工建设。
移风易俗,改革惠民。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生态殡葬,在全市上下已形成广泛共识,3102个村实现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全覆盖,公益性公墓安葬、节地安葬正在有序推进。相比以前,群众经济负担大大减轻,尊老敬老风气愈加浓厚。
建美丽乡村筑文明家园
来到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从北大门而入,整洁宽敞的道路两旁,一棵棵挺拔的行道树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在前往村委短短几百米的路上,24小时全方位监控探头、文化长廊、法治主题公园、村办民俗馆、花园式村办幼儿园小学等“赵瓦特色”令人目不暇接。村民住房统一规划,井然有序,每条街道的干净程度甚至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
由十多年前的人多事多、环境脏乱差,到如今的“全国文明村”,赵瓦村成为淄博市乡村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淄博市按照“连片创建、典型引导、整体推动”的工作思路,突出“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加快打造乡村文明新家园。
“你看,现在的厕所多干净,水一冲,一点臭味都没有。”在桓台县荆家镇伊家村村民宋进华家中记者看到,改造后的厕所墙壁贴上了瓷砖,安装了坐便器。“没想到,俺也能用上‘城里厕所\’!”宋进华乐滋滋地说。
小厕所,大民生。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群众生活环境,2015年以来,淄博市积极推进农村旱厕改造工作,坚持“整村推进、建立台账、销号管理”原则,每户改厕给予省、市、县级财政资金补助1000元左右,2017年6月底前完成全市36万户农村旱厕改造任务。截至去年底,全市已累计改造农村旱厕26.7万户。
“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名片”“家庭和睦幸福多,邻里和谐事事顺”“劳动人家幸福长,节俭家庭传家远”……漫步在乡村道路上,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通俗易懂的公益广告、“四德榜”等组成的“文化墙”随处可见,犹如会说话的“文明宣讲员”,传递着无穷无尽的正能量。
道德是一颗种子,只要勤于播撒灌溉,就能在群众心中开出绚丽花朵。淄博市把道德建设列入“一把手”工程,在全市深入实施以“孝德、诚德、爱德、仁德”为主要内容的“四德”工程,大力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新时代农村道德风尚。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和各类文明评创活动,以平民典型、“身边好人”影响教育广大群众。
文化搭台,文明唱戏。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乡村学校少年宫,举办文化惠民“千场文艺演出”“舞动乡村”“热土欢歌”等群众文化活动,为庄户剧团更新配备演出器材……近年来,淄博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倾力打造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发掘优秀文化、讴歌正能量的平台阵地。“你家有事我来帮忙,我家有难你来解困”,这样的温馨画面已成常态。
村容村貌之变,村风民俗之变,村民理念之变,这些改变,以其最直观的方式,见证了淄博乡村化蛹蝶变的缤纷过程。
文明,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
新闻推荐
“纲有形,行有度,手中有尺度,心中有规范……”每天,桓台少海公园广场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的廉政公益广告不时引人伫立。这,是桓台县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一个镜头。如今,走进桓台,从县城...
桓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桓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