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桓台新闻 > 正文

一花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 ——马桥镇中心学校校长于文冰就镇域为单元的农村教育管理一席谈□本报记者 李光桢 通讯员 胡志强

来源:淄博日报 2018-07-25 10:10   https://www.yybnet.net/

记者:于校长您好。学校之间跨度变广,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各不相同;学前教育零星分布于各自然村,办学条件和发展水平很不均衡,是马桥镇自乡镇合并后面临的教育现状。那么,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生态系统,您上任镇中心校校长后,是如何充分发挥中心校作用,统筹并“破冰”各级各类教育和谐发展的?

于文冰:在与中心校班子成员交流时,我经常提到一句话,就是作为班子成员要善于结合教育发展需要给基层学校“出题目”,帮助他们搭建发展平台。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大教育的视野,应从全镇教育大局着眼,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学校间资源的横向交流和互补,完善中小幼教育共同体建设。

近几年来,镇中心校组织开展了学校管理现场会、幼儿园主题活动联评、马桥最美教师评选、班主任工作论坛、校长读书汇报会等活动,激活了学校发展内部活力。而且,自2012年开始创办《马桥教育报》,建设马桥教育微信平台,为学校间的交流搭建起平台。基于对镇域教育特点的思考,2012年,我在中小学管理现场会上提出了学校管理方式上的“片区”理念,即从整体规划上,把马桥镇分为南北两个片区,两个片区有相对独立的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的学生成长路径。在管理模式上,全镇构建起“两纵三横”的管理格局,镇中心学校统筹调配全镇资源。在纵向上,两片区分别实施松散型一贯制管理模式;在横向上,三个学段对应捆绑发展。这样,既确保了每个学生成长路径的最优化,又保障了全镇南北片区的均衡发展。几年来的办学实践,正逐步显现出我们加强贯通教育的优势。同时,一贯制课题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幼小贯通园本化课程获2016年淄博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同时获得山东省第四届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评选一等奖。

记者:制约乡镇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相对于很多物质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东西,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素养的提升,无疑是重中之重。那么,在这两方面镇中心校分别做了哪些积极有益的工作?

于文冰:从教者若自身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设施再好也是摆设,再多的课堂技巧也都是花架子。因此,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一直作为镇中心校的一项长期核心工程常抓不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好校长的确就是一所好学校。对于中小学校长队伍的要求,我概括为六个字:懂教育、会管理。当前,马桥教育正处于由办学条件标准化到学校品质提升的瓶颈期,能否突破,校长队伍素质是关键。在校长队伍的培养上,我们首先是适当放权,给学校足够的办学自主权。对年轻校长多压担子、多抬轿子、多给位子、多给荣誉、多指路子,充分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其次是加强学习和指导。每学期,全镇都组织一次校长读书论坛,集中展示读书成果。而且,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们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把办学的大门敞开,增加校长和专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在2014年便启动了“教师综合素能提升及高效课堂文化建设培训工程”,提出了“教师素能”这一概念。其中,“素”是素养,指的是教师的文化积累、学科素养等;“能”是能力,侧重于教学实践和操作。以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为例,就时间分配来说两者就是一对矛盾。那么,如何把握好时间分配比例,调整好师生精力投入,就是一种艺术,需要管理者凭借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去拿捏好分寸。要做到这一点,丰厚的教师素养尤为重要。因此,近年来我们对于教师的培训,更侧重提升教师基本素养,练好内功。读书、写作,这是我们一直坚持做好的两件事。为推动全员阅读活动的开展,各学校都成立了读书沙龙,阅读书目的选择,除了学校推荐的以外,我们倡导教师自由选择,自由阅读。每学期学校都会举办校园读书节,开展书香教师和书香家庭评选等。镇中心学校已连续举办了五届读书征文和教育叙事评选,作品集都已正规刊印。同时,针对学生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业问题,我们下大力气对老师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目前全镇有110位教师拿到了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不仅如此,为积极应对教师群体中存在的职业倦怠、工作动力不足问题,我镇又启动了“教师关爱工程”,通过各种活动增强教师幸福指数,从而为教师积极投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面对近年来在教育界层出不穷,并引发不少争议的各种课堂模式,您有怎样的看法?您认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核心动力归根结底是什么?镇中心校又有着怎样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设置?

于文冰:我觉得模式教学要辨证理解。对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相对落后的学校来说,推广一种课堂模式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模式本身就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科学规范。但是,其也仅仅适用于一个学校的低级发展阶段。随着老师们素能的提升,必须突破模式才有更大发展。这就需要构筑起课堂教学的核心动力。那么,什么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动力?前些年,我们提出了“课堂文化”这一说法,课堂文化的建立需要教师形成三观,即教师观、学生观和教材观。这些都建立在教师综合素能的基础上。

关于课程设置,我觉得人文与科学是学校教育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必须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农村学校,学校课程中人文化的元素并不缺少,而学生科技素养却被淡化,这些也和农村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关。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验,包括创客教育、3D打印、“四模”活动等,通过这些途径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明创新能力等。同时,学校在开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还依托校本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近年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及其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这些举措的终极目标即让孩子们在走出马桥时会这样自信:自己各方面表现丝毫不比城里的孩子差!

记者:众所周知,校园足球作为马桥镇各中小学校乃至幼儿园一以贯之的学校特色项目,一直走在全县乃至全市的前列,并曾代表淄博市参加省级联赛获得佳绩。那么,请谈一下您对学校特色教育的认知,以及是如何推动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的?

于文冰:关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我不太认同“打造特色”这一说法,觉得“培育特色”和“生成特色”更符合教育规律。从中心校层面,对所属学校做得比较好,相对稳定的一些活动,我们会有意识地加以扶持,遵循“自然生成——悉心培育——重点保障”的模式,以及“不迎合功利思想、不刻意追求特色、不强化锦标意识、不冲击全面发展”这四项基本原则,使其发展得更好。

马桥的校园足球,在全县起步比较早,比赛成绩也比较突出,便得益于我们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加以推动——连续几年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到青岛中能俱乐部参加封闭式培训,提高足球运动的师资水平。还有,我们镇的金诚教育基金中,也专门设立了校园足球奖励基金,为特色发展提供保障。目前,我们的校园足球普及率越来越高,“十二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使校园足球延伸到片区内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形成了完备的梯队建设。近年来,我们的球队在市县比赛中表现突出,也发现和培养出了一大批很有天赋的足球苗子。今年,马桥实验学校的郭泽阳同学就被上海申鑫足球俱乐部选中。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发展校园足球,更看中的是这项运动在培育、普及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育人功能,致力推动足球发展由足球运动到足球文化的提高,让足球精神伴随每个孩子的成长,逐渐形成具有德育功能的全镇足球文化。

而且,在培育足球特色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丝毫不减,提出了“1+N”模式:“1”是校园足球,“N”是自主开展各类体育项目。像篮球、手球、乒乓球、拳击、田径等,都是各学校根据自身师资情况和学生需求自发开展的。其中,手球项目获得过全市冠军,乒乓球和篮球项目在全县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记者: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所系,也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近年来镇中心校所辖的各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学校文化皆搞得有声有色,有口皆碑,这与镇中心校立足镇域实际深入探究是分不开的,请谈一下镇中心校在此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

于文冰:对于学校文化的认知,前些年我们比较重视“视觉”文化建设,比如,一面墙、一幅雕塑、一块石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可以向师生展示学校的价值取向。现在,我觉得,这都是表层的。深层次的文化,应该是一种氛围和气场,是人在其中能感受到,并受这种氛围和气场影响的。

之于我们而言,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营造这样几种氛围:首先是学术氛围。课题是学术研究很好的载体,近年来,全镇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有近20项,学校的很多特色项目都是依托课题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开展起来的。我们还开办起“马车桥讲坛”,鼓励学有专长的教师登台讲座,借以培养他们学术研究的意识,现在镇上有两名老师选入桓台县家庭教育讲师团。其次是人际氛围。我很欣赏东汉张衡的一句话: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我觉得,善良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把握好“以人为本、与人为善、换位思考”这三个原则。我们提倡办教育要“目中有人”,有老师、有学生、有家长。这里边,教师是第一。学校首先要给老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老师受到尊重和激励,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事业心,这种正能量会传递到学生中,学生也会把这些带回到各自的家庭,从而营造了马桥教育良好的发展氛围和较高的群众满意度。还有管理氛围。我觉得,城乡教育的均衡,除了硬件资源,意识层次和管理水平是关键。当前形势下,我觉得农村学校必须首先建立一种自律意识和规范意识,真正做到依法治校,规范管理,逐步向现代学校制度靠拢。最后是竞争氛围。“全力以赴”是我们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运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足球精神的体现,也是我们马桥教育精神的体现。对工作也好,对生活也好,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都会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动力。

记者:多年的教职生涯,必生发深沉的教育情怀。最后请总结一下您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的从业心得?

于文冰:爱是教育的真谛。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做教育的,特别是学校的管理者,应始终坚守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我们就大胆去做,坚持去做。身肩农村教育发展的重担,我们需要更多的梦想和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且行且思,守护好一方教育净土,致力让马桥的孩子享受到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

编者按

桓台县马桥镇试行的“片区一贯制”镇域教育管理模式,被确立为2015年度市级教育创新项目,项目化推进激活了学校发展潜力,一贯制管理凝聚起全镇教育合力;全镇5处中小学已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并代表全县迎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三处学校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队球员入选省女子足球队、国家职业足球俱乐部;2017年学校加入“全国九年一贯制优质学校和谐联盟”,英国曼彻斯特教育代表团首次来访;连续三年在全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位居乡镇第一名……

一花忽先变,百花皆后香。2012年,于文冰调任桓台县马桥镇中心学校校长,从而将他作为山东省优秀教研员、山东省基础教育协会理事、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以及履职县人大代表多年来所凝集的务实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念、优良工作作风,以及“学生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担当,带到了马桥镇并付诸实践,用5年多时间缔造出令人瞩目的“马桥教育现象”,对当下“以镇域为单元的农村教育管理”这一时代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使所辖各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价值日渐显露,吸引着国内外各教育代表团纷至沓来访问交流。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于文冰。

瞄准更高目标

在央视“谁是球王”直播现场,于文冰(左二)与高红(左四)及师生合影

新闻推荐

“被网红”后

史大喜吴红陈家庚“被网红”来得太快,要么收获了大量的名气与财富,要么在时间的沉淀中,逐渐消磨殆...

桓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桓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花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 ——马桥镇中心学校校长于文冰就镇域为单元的农村教育管理一席谈□本报记者 李光桢 通讯员 胡志强)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