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洋葱一根黄瓜;一封家书、一盆君子兰;一场难忘的淄博之旅……记者抵达“淄博晚报读者香泉希望小学”,全校师生用故事串起爱的记忆
募集善款捐建“淄博晚报读者香泉希望小学”、顺意志愿者两次赴香泉小学慰问演出、邀请香泉小学10名北川娃到淄博过元宵……
5年过去了,再次来到晚报热心读者倾注心血的香泉小学,看着眼前依旧崭新的一切,推开记忆的一扇扇门窗,展现的永远是淄博晚报和香泉小学永远割不断的情缘。
这不仅是一座学校更是香泉的希望
四月的香泉已有了夏天的味道,青山蜿蜒,碧水蓝天,各种花香沁人心脾。走进香泉小学时,孩子们正在操场举行升国旗仪式。
“欢迎淄博亲人回来看看学校,香泉小学现在可是北川的‘东大门\’。”香泉小学副校长秦大明握着记者的手说,淄博晚报读者希望小学已成了北川“东大门”的标志性建筑,是最漂亮的学校。
跟着秦校长走进学校,宽敞的室外楼梯映入眼帘,而楼梯两侧就是一间间教室,老师正在用多媒体授课。
“这是地震前从未想到过的,那时候全校只有一台电视机,现在因为晚报读者的捐助,因为淄博人的援建,每个班级都有多媒体,还有音乐室、电教室!”秦大明说,淄博留下的不仅是漂亮、抗震的学校,还有整个香泉乡的希望。
何出此言?秦大明说,原来香泉有四个学校,两个村校还在大山上,这里只有香泉完小,孩子分散上课十分不便,地震后孩子都来到这个学校,而且200名学生95%都住校,不收住宿费,国家还有补贴。
“从某种程度讲,淄博给我们留下这座配套齐全的学校,解放了学生家长的劳动力!”秦大明告诉记者,因为香泉没有工业,大部分家长都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每天接送就需步行一两个小时成为严重负担,而新楼房盖好后,他们有地方住了,只需周一送周五接,家长可以安心地在外打工。
秦大明说,因为地震,北川被全世界知道,因为淄博人的付出,香泉小学成为第一个复课的学校也被全国关注,并因此持续被爱心包围:中国心志愿者、爱国华侨经常来捐款救助学校的贫困孩子。
难忘那些感动的人感动的事
淄博晚报和香泉希望小学是有故事的。
2008年大地震后,淄博晚报募集善款一百万捐建香泉小学;
2008年6月17日,香泉小学命名为“淄博晚报读者香泉希望小学”;
2008年7月15日,“顺意,爱在北川”赴川慰问团首次赴川演出,志愿者在香泉小学用木板搭起临时舞台;
2009年元宵节,“情系北川娃爱在淄博行”公益活动邀请10名北川娃和老师走进淄博过元宵,看烟花;
2009年5月12日,“顺意,爱在北川”赴川慰问团再次赴川演出
……
一次次淄博北川行,一次次爱心牵手,让香泉小学对淄博的感情已无法用言语表达,救灾、援建、支教……回想过往的点点滴滴,作为淄博香泉一路友谊的见证者林小蓉早已泪流满面,说现在的学校好得不得了,感谢晚报读者,也请淄博亲人放心,她们已把淄博亲人的爱和感动化为动力,当好这些留守儿童的老师、爸妈和保姆……
她说,亲人来了,她还想讲两个故事给淄博的亲人听。
两个洋葱、一根黄瓜。大地震瞬间夺走了一切,生活没了,有的只有绝望,正当大家一蹶不振时,5月31日那天,校长通知我准备做饭,说淄博要来援建我们了,我内心立刻激动起来,我就从废墟中找了两个洋葱一根黄瓜,又在另一堆废墟中扒拉出一袋米做了一顿很寒碜的饭,看着饭不够吃我就偷偷溜了出来,淄博援建队伍都是真汉子,白天黑夜加班,只用了三天就搭起了临时板房,孩子六一顺利复课,创造了援建奇迹。
一盆君子兰、一封家书。我家现在还留着山东万鑫集团谷浩经理送我的君子兰,多次搬家从未舍得丢掉,每次看到它就想到了淄博亲人,心里就充满感激。谷经理是个非常认真的人,重建时正值酷暑,他几乎晒成了非洲黑人,除了敬业,让我们感动的还有一封家书,他的父亲在信中说:“干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砖一瓦、一颗石子、一粒沙子、一锨水泥、一根钢筋都要考虑到它的质量问题……”我相信,谷浩和他的父亲,是正直、实干、善良的淄博人的代表,所以我内心对淄博充满感情,并将永生不忘。(文/图晚报特派记者沙红翠)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