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一级演员,受父母影响,十岁从艺,学习山东梆子,用她的话说:“我对戏剧的热爱比吃饭睡觉都要强烈。”
上世纪80年代,从戏剧学院毕业后,郭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菏泽,进入了菏泽豫剧团工作。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勤奋的学习练习,很快,郭英成为豫剧团的台柱子,大大小小的演出中都会出现她的身影。
?跨行学习见者为师
1993年,由于国家推行人才调动,郭英放弃了当时在豫剧团的一切荣誉,来到了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那时,她已经是菏泽豫剧院的团长了。“虽然心里也有舍不得,但是菏泽那个地方与淄博相比发展太慢,这边条件会好很多。”就这样,郭英带着全家人来到了淄博,开始新的征程。
“五音戏和豫剧截然不同,后者铿锵有力、大气磅礴,而五音戏却缠绵柔长、优美细腻,每一个唱腔、动作都有很大差别。”为了督促自己尽快适应五音戏特点,每学一个唱腔时,郭英都坚持学不会不吃饭。“不管以前能力怎样,来到了新地方就是学生,那个时候剧院里的每一个同事都是我的老师。”郭英笑着告诉记者。
比起专业的差距,生活与之前的差别让郭英更难适应。“那个时候真的是穷啊,经常还没到月底就去剧院财务那里支出下一个月的工资,后来甚至把从菏泽带过来的自行车、缝纫机都卖了,就是为了能吃上一口饭。”面对记者,郭英不愿提起往事,“我不愿想起以前的事,都过去了,现在过得很幸福就知足了。”这句话,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得这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
?捡拾破烂维持生计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突然发现家里变了,原来能吃上馒头咸菜就算好的,那天母亲却做了很多菜。”原来,为了生活,郭英母亲瞒着孩子出去靠捡破烂挣钱。“那段时间家里到处都是酒瓶、纸箱,母亲也不卖,后来告诉我是过段时间会涨上几毛钱,所以一直攒着。”说到这里,郭英眼里泛起了泪花。
为了帮助母亲,工作之余,郭英也帮着母亲去捡拾破烂。“我第一次去一个烧烤摊捡酒瓶,在那吃饭的都奇怪地看着我,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捡破烂,人家都不信。”郭英笑着说道。“那个时候的确很苦,但是心里不苦,每一分钱都是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
除了捡破烂,郭英还与丈夫一起经营过台球厅、小饭店,但是由于工作比较紧张,顾不上经营,最终都关门歇业。
?30年如戏感慨万千
一次偶然的机会,郭英从义乌小商品城经过,恰巧发现有一家店面急需转让,她便又萌生了新的想法——开汽车贴膜店。回家与丈夫商榷后,夫妻二人决定试水汽车保养行业。然而,巨额的店面转让费成为了郭英夫妻二人最大的难题。“我和我丈夫当时都在五音戏剧院工作,他为人特别好,也是因为这个,我们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就向朋友同事凑齐了60万。”
很快,玖海汽车贴膜超市在义乌小商品城开业了。“我们给它起名叫做超市,就是因为这里有关于汽车保养各种各样的商品,档次也不一样,像个超市一样。”郭英告诉记者,自己唱了30多年的戏,在算账这方面却不精通,“我觉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给人家优惠,把客人当朋友,人家就会买我的东西。”
去年,郭英从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退休,退休后的她没有享受清福,虽然贴膜超市已经雇了几个人,但郭英却依然天天到店里帮忙。“在家看看电视喝喝茶没什么意思,在这里能遇见很多老朋友,店里的工人也都像我自己的孩子,中午忙的时候给他们做做饭,在这里也算是养老了。”
在戏剧院里,郭英的家庭被同事称之为“最幸福家庭”。的确,我们虽然感受不到这个家庭曾经经历的痛苦,却看到了一个家庭的凝聚力。“家是最基本的,家好了人才能好。”如今,郭英的女儿已经有了稳定工作,儿子是国防生,今年也马上毕业。“看,就是前面最高的那个。”郭英指着墙上儿子的照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新报记者崔晓蕾
新闻推荐
“大泰置业杯·快乐伙伴1+1”公益夏令营启动 今起征集20个爱心家庭与山区儿童结对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