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明
甲午秋,获赠安黎兄所著长篇小说《“驸马”之死》。用了四个晚上,断断续续读完。在读的过程中,生发出一些想法,随笔记了一些,将这些笔记整理出来,形成这篇不像样子的所谓文章。
1
这部小说写了一个人的命运,或者说写了一群人的命运。命运的载体是时间,命运的背景是时代。这部小说也写了时光和时代。一个小人物的悲欢生死,对于这个时代是无足轻重的。而一个人的命运却是一个时代最鲜活的阐释。马行天就像一个印记或者疤痕。你可以忽视和遗忘他的存在,但他确实存在着或存在过。作家就是那个发现这一存在的人,他发现了一个人的存在和时代的沧桑变化。在小说里,作家不是居高临下的布道者,他就是生活的参与者;作家又像一个隐形人,他置身其间,他又置身事外,他是一个发现者,也是一个倾诉者。我比较欣赏的是作家极度收敛和克制的情绪,因为这种收敛和克制,让这部小说获得一种更加平和的语境。就是这个贯彻始终的平和,让整个小说的诉说更生动,也因此找到了一个更加客观的写作视角和立场。
2
一个小人物,一群小人物,没有谁能选择和改变时代。甚至,无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作家用一种不易察觉的悲悯情怀塑造着这样一些生活在“基层”(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底层)的人。这份情怀体现在小说里大量“符合逻辑”的细节描述上。这也和作家自己长期的工厂生活密不可分。但描绘熟悉的生活有时是一种挑战。作者要面临情感掌控和超越具象生活的挑战。无论小说写到什么境地,不能超越具象只是沉迷于讲故事的小说都算不得一流的小说。当然,一部小说需要一个故事,至少需要一个意象,但有志于写出卓越文本的作家又不能仅仅满足于写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意象。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发现了作家所做的探索和努力。比如,作家让这些小人物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索,对人生对社会的带有“普遍性”又是“唯一”的思索。这些思索是小说人物自然生发的,完全(或基本上)隐蔽了作家的存在。什么是好小说?成功地创造出典型人物就是好小说。独立的思索和“符合逻辑”的情感是支撑典型人物的要义所在。我反复提到“符合逻辑”这个词,是因为目下太多“不符合逻辑”的小说泛滥。读完《“驸马”之死》,我感觉作家做到了“符合逻辑”这一点。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家在写身边的、自己经历过的事,更体现了作家对人物和时代“最本质的把握”。这也让我想起我所尊敬的作家阎连科所提出的“神实主义”。好的小说既不是“舍末求本”更不是“舍本求末”,应该是“本末兼备”。作家在细节书写上的精彩使这部小说具有了非常庞大的信息量。可贵的是他没有让这些细节泛滥,随处可见的是作家有意识的见好就收。这个见好就收也避免了同类带有写实倾向的小说常犯的毛病——自然主义。
3
文如其人,这应该是有些道理的。这部小说,如果说有值得探讨的地方,那就是写得有些稍微老实了。安黎兄为人真诚、朴实,文章自然也有这些风习。但我觉得有时也会导致某些“保守”。这部小说,是否可以再突破一些?是否可以再增加一些“符合逻辑”的“胡编乱造”?有时候,写自己熟知的生活会有拘泥于这份熟知的可能。过分的拘泥于“生活的真实”,在某种程度上会损伤整个小说的“高度”和“典型性”。当然,这个观点也只是我个人的管见,无意“强加”于安黎兄和读者。也许,这和小说所描述的生活太贴近不无关系。也许,作家在创作时内心或多或少的顾忌也是一种约束。当然,这是我的猜测。
4
主人公马行天的塑造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他的奋斗、挣扎,他的情感、思想,应该说是“有血有肉”的丰满和生动。其实,“配角”人物的塑造也不应该被忽略。难能可贵,作家在马行天之外的人物塑造也是成功的。无论刘霖、刘宏业、许群群、鞠鹏、边江、旭旭……还是田苗、余光、成振奎……都有自己的面孔,都有自己“合理”的存在感。人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这些“配角”的成功描写,让整部小说有了厚重感、立体感,也让我们在文字里看到、感受到了“人间烟火”的饱满生机。整个小说里,我们找不到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也许,这才是世界的真相。作为一个社会人,庸常的生活是无法逃避的。作为一个作家,在这庸常的底下看到人生的拼争、看到理想的幻灭、看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情感世界,并把这庸常的人生写得一波三折、写得让你掩卷深思,也是值得称许的。
5
小说是什么?小说应该怎么写?一百个小说家有一百种答案。但在这无限的不同里,有几点应该是需要做到的。一是要有趣,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最直接的阅读“快感”。二是要关心或关注人性,让读者在灵魂或精神的层面有所感触。三是要有起码的“审美”功能,让读者能领略语言之美和结构之美。《“驸马”之死》里大量的细节让它做到了有趣;对“马天行”们内心世界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闪光;平实(或平和、宁静)的语言也赋予了小说始终如一的行云流水之美,而时空交错的基本构架也让小说避免了纯粹讲故事的陷阱。另外,作为一部长篇小说,《“驸马”之死》具备了一定的广度和厚度,只是在深度方面或许可以再多用些力气挖掘。作为作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无法用更苛刻的目光去挑剔他的瑕疵或者缺陷。从整体水准而论,也是继《大铁像》《绿逝》《岗位》《河父海母》之后淄博市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收获。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