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对“美”的诠释也各不相同,是赏心悦目的外在之美,亦或是善心善举的行为之美,而我在一位老人的身上发现的是一种执著之美。
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没有令人潸然泪下的心灵故事,有的只是平凡岗位上的无私奉献和对山区疾控工作43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
他,就是淄博市淄川区峨庄卫生院退休职工房永贤。
“打”出来的防疫明星
1970年,刚刚毕业的房永贤回到家乡峨庄负责防疫工作。
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差,老百姓饭都吃不饱,更不用说给孩子接种疫苗。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受到保护,他背着药箱步行走遍了峨庄的每一个村,上门为孩子们免费接种疫苗。鞋不知走烂多少双,却从没听他抱怨过,他总是谦虚地说:“那是咱的工作,做不好,对不起老百姓,对不起孩子啊!”我们这些没吃过什么苦的年轻人很难想像当初防疫工作的艰辛,但看到他因风湿而变形的手指,我们从内心里更加尊敬他。
每逢接种日,他的身边总是围满了带孩子来打预防针的家长。“房叔,我什么时候再带孩子来打预防针啊?”、“房大夫,这流脑疫苗是免费的吗?”面对各种问题,无论多忙他都是笑眯眯地回答,然后边逗孩子测体温边问家长“家里的活忙不忙啊,打完针别急着走,观察观察再走。”、“孩子最近没感冒吧?感冒了可不能打预防针啊!”、“打针可能引起发烧,可记得给孩子多喝水。”随意交谈中就把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告诉了家长,仿佛是位长者对自己孩子的殷殷嘱咐,又仿佛是老朋友间的闲话家常。渐渐地房永贤成了备受瞩目的“明星人物”,每次跟他一起下村为群众查体,经常被邀请吃饭,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了,但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悟”出来的走访高招
除了接种疫苗,老房还负责传染病的控制工作,结核病、出血热、手足口、禽流感……无论多么危险,他都跑在最前面。
有一次,在淄川发现乙型脑炎死亡病例,出事工厂的打工人员中就有峨庄本地人并且已回家。当时天气炎热,农村蚊子多,为了防止交叉传染,年近六旬的他不顾身体不适,亲自带人到打工者家中采集标本、询问接触史、登记上报、环境消毒,认真程度让我们这些“小年轻”自叹不如。在大家的努力下,再没有乙脑死亡病例出现。
除了认真,老房还注重人性化的工作方法。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太太误食被老鼠污染的食物,高热、腰痛并出现皮肤瘀点。接到消息后,医院迅速派人去患者家中,却统统吃了闭门羹。百思不得其解的同事们个个垂头丧气,老房笑着说:“你们进村时脱了隔离衣再试试,进了门再穿也不迟。”用了他说的办法,嘿,真神了!患者的儿子大老远就把防疫人员迎进了家门,还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住啊,俺们也没办法,邻居们看见那么多穿白大褂的进我们家,会以为俺娘得了什么不干净的传染病,以后俺娘和俺们以后可咋办啊?”原来如此!
传染病的防控很重要,但患者康复以后生活还要继续,我们又一次向老房竖起了大拇指:高!实在是高啊!
“修”出来的岐黄正解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43年来,他默默无闻地服务于百姓,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疾控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工作宗旨。在百姓眼中,他就是孩子们健康的守护者,备受家长的尊崇;在疾病面前,他是不屈不挠的白衣战士,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次开完职工会后,大家对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幅字争论不休,没有人认得到底写的是什么。最后老房告诉大家,那是“岐黄”,“医者父母心,要常怀对患者‘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蒙尘’的美好祝愿,也要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常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医精诚,治病救人’的最高守则。”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退休后,他还经常回来看看大家,问问医院的情况,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更是落不下,履行着一位老党员的职责。
他总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而这份坚守却让我觉得分外珍贵,在平凡的岗位上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是不可能做到爱岗敬业的,更何况是43年的坚持?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