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这一年,淄博高新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AQI)同比增加20天,良好率同比改善5.5%,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地增添了几分绿色、夜变得更加安静。
为了让市民享受到蓝天碧水,高新区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环境保护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纳入经济发展计划,让环保成为了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高新区并没有先天的环境优势,他们始终坚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即使创造出暂时繁荣,那也是一种“推迟执行的灾难”!在新一轮开发建设过程中,高新区坚持“环保优先”,走绿色发展道路,多还“老账”,不欠“新账”,努力实现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
“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既要打好攻坚战,更要打好持久战。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相辅相成,经济发展为民造福,环境保护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荣喜语气坚定。
出重拳、用重典、动真格。2014年,高新区狠抓六大重污染行业限期治理,力促减排工程,全年共督导企业投入治理资金3亿多元,开建治污工程60项,重点污染减排工程18项;对辖区内的猪龙河、涝淄河直排口进行拉网式巡查,封堵了10个直排口,处置了1个生活垃圾堆放点,河流水质逐步改善;投入69.8万元全部完成17家重点涉水企业加装电磁阀、建设缓冲应急池工作,同时全部完成辖区内24家污水排放企业的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工作,污水排放稳定达标;加大对重点企业污染物监测力度,全年共完成监测1083次,为环保监管、执法、处罚等工作提供了依据;开展建设项目专项整治,共查处未批先建企业17家,对7家企业实施了停产治理,依法处罚企业10家,对于不符合环保法规要求的3家企业实施了关停取缔……“黑脸包公”硬起来,换来的是清新高新区的好招牌。
“化解环保尴尬,需要政府各部门形成合力,需要企业、公众共同努力。企业与公众除了遵纪守法之外,在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方面,不能缺席。环境是自己的,不能伤害自己。”高新区环保局一位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大力提高企业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企业家对环保真正“上心”,这是建设美丽高新区的重要一环。
在加大对重点企业污染物监测力度的同时,高新区积极引导企业增强环保意识,让重点减排管控行业企业真正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强化了应急减排落实的主动性。一年来督导12家混凝土企业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500多万元,进行扬尘污染整治,目前11家企业已完成治理并通过了市级验收。对保税物流园区、两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周边3公里范围内污染源进行摸底调查,共查处空气点位周边“五小”企业21个、无环保手续企业6家,保税物流园区无环保手续、对环境、生态影响较大的违法“土小”企业14家,按照环保有关规定对上述企业采取了限期治理、关停取缔等处置措施;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项督导行动,多次对热电、焦化、钢铁企业的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燃煤锅炉脱硫、脱硝改造进度。
通过宣传教育,在高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清楚地看到,企业加强环保工作,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争取政府和相关机构对自己的支持,有利于帮助企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形象。“企业家一定要树立新意识:环保是投资,不是成本和负担。”在采访中,山东星都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家要善于算大账,算一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共赢之账,从根本和长远上看,环境保护不是增加成本而是降低成本,是提高竞争力而不是降低竞争力,环保也是软实力,绿色战略应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战略。
记者了解到,高新区圆满完成2014年初制定的126项环保攻坚战任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涝淄河王北断面COD、NH3-N指标同比改善均在40%以上,猪龙河东店桥断面COD同比改善23%,NH3-N同比改善73%。与之相对应的是经济社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预计全年完成GDP210亿元,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9亿元,增长2.2%;工业销售收入523亿元,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169亿元,增长17.5%;地方财政收入28.87亿元,增长7%。
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为“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提供了佐证。许多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可调和,而高新区的实践证明,拒绝污染项目不仅没有束缚发展的手脚,相反,保护环境为发展腾出宝贵的环境容量,带动产业升级,吸引更多资本,这些反过来优化了经济发展。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近年来,高新区更加注重自然生态、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城市增值和品位提升,不断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座群众满意度更高、永续发展能力更强的生态和谐宜居现代科技城正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