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的下午,母亲要给我理发,让我去搬写字台下面的杌子。当我来到写字台旁,弯腰搬起,这个杌子可能是榫卯松动了,有些散架,竟然不是记忆中的那样结实。不知怎的,我一时唏嘘,很多回忆一下子涌出脑海。
第一次看到这个杌子是1985年,是父亲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赛汗塔拉当兵的时候。这一年,我和母亲随军来到部队,开始了三年的塞外生活。这里真的是地广人稀,环境恶劣,尤其是冬天,零下20多度,大雪纷飞,飞沙走石。那时候母亲没有工作,靠打零工赚点微薄收入补贴家用,父亲工资也不高。那时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全是部队配发的少的可怜的破旧物品。据父亲说这个杌子是一个老领导转业时扔下的,虽然陈旧了一些,但对于刚从农村来的我们来说,却当作宝贝,我经常在上面爬上爬下,玩开汽车的游戏。
三年后到了父亲18年军旅生活的最后一年,我们来到了山西大同。在内蒙的家具只要是公家不要的,就被统统运来。因为要准备转业,大同的工作生活比较清闲,也就比较有空收拾家务。除了找河南木匠新添置了几件当时流行的组合柜、书柜、橱柜和写字台外,这个杌子也经过重新修整,粉刷一新,由黄色变成了枣红色,与我们一起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1988年,我们全家从大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淄博,漂泊的心也终将落了下来。那些所谓的家具,连同一些破桌子、破椅子还有那与我们漂泊的杌子一起来到了新家。这年我们家新添了第一台高档家电---福日牌18寸8频道彩电,我们一直坐在半新半旧的杌子上看着那不算是清晰的彩色画面。
如今,家具的高档豪华令人眼花缭乱,而我们家却仍然沿用着那些旧家具包括那个杌子。那杌子见证着父亲的一种精神。
父亲兄弟六个,他排行最小,从小吃黑面卷子蘸醋长大的他,对奶奶非常孝顺。父母的工资虽然不高,但赡养老人从来都是不攀不比。一到冬天,就买了煤送回老家,为奶奶生炉子、通烟囱、推烧土和煤,基本上一周回老家一次,有车就坐车,没车骑自行车36公里往家赶。
到现在,65岁的父亲生活还是那样节俭,我还记得他有很多衬衫的袖口都磨烂了还在穿。可是省吃俭用的他在照顾老人和给我交学费上从来没有含糊过,亲戚们有什么困难也是全力以赴帮忙,毫无保留。
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个泥塑来,有一尺见方,经过烧制上釉非常好看,上面有三个人,一个骑马,一个骑驴,一个推车的,上面写着:“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想,这泥塑作者和父亲有很强的共鸣,都深深地感到对生活的热爱和知足。父亲经常说,他小时候全村只有一辆自行车。而现在别说自行车,家里还有了小轿车,说话间他是一脸的满足感。父亲跟我说过好几次,当兵的时候他觉得有500块钱存款和一台黑白电视就很满足了,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每当我有时候说不愉快的事情时,他总是撇撇嘴说:“你还没经着太阳晒一阵来!”
在父母亲的影响下,我也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不乱花钱,其中就有买了电推子让母亲给我们理发。
尽管这个杌子有些晃动,但我还是把它搬过来,端端正正的坐在了母亲的面前。杌子辗转三地,从内蒙到大同再到淄博,见证了父辈们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的历程,也将激励着我们后辈们更加努力的奋斗,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