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同盟会、带头剪辫子、捐资办小学、组织抗日武装……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淄博市第一医院,听王裕贤老人讲述他的祖父王其荀的故事。这位开明的进步人士为了抗击日军,牺牲在了汉奸手中,成为了家人心中永远的痛,而一门三父子一起参加抗战,更是全家人的骄傲。
两任校长开明绅士送子参军
王裕贤老人的祖父王其荀是博山区石马镇东石马村人,出生于1890年。王其荀的父亲王允思是一位秀才,更是一位开明的社会贤达,受到父亲影响,王其荀也思想开放。据王裕贤老人介绍,王其荀在1907年加入了同盟会,在家乡带头剪辫子,参加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还在1917年捐献土地、义务办学,创建了东石初级小学,并被任命为校长。1928年,他又筹措资金,创办了王氏私立小学,自任该校校长。同时,因为积极宣传革命,王其荀也成为了乡间的知名人士。
1937年年底,日寇侵占了博山,到处烧杀抢掠,许多爱国青年都有了投军抗日的思想。王裕贤老人的伯父王太元、父亲王太亨也想参军,王其荀了解到孩子们的想法后,非常支持,但他也叮嘱兄弟俩:“我们博山虽然也有不少抗日武装,可是他们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抗日的旗号祸害老百姓的痞子兵,根本成不了大事。我看,要参军就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父亲的教导下,王太元参加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一团,王太亨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后来,这支游击队也被编入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
成立抗日武装保卫一方平安
王其荀看到日本鬼子侵占家乡后的恶行,也按捺不住,1938年2月,他联合了几位在本地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建立了“中央戊己会”,组织群众开展抗日。很快,“中央戊己会”就成为了一支450多人的抗日群众组织,王其荀被推举为会长兼司令。
“我出生于1936年,祖父1939年牺牲,那时我才3岁,那时我还没有记忆。”王裕贤老人说,祖父对于他而言更像是一段传说。成立地方抗日武装的祖父,领导“中央戊己会”的成员手持大刀、土枪、土炮,操练武功、站岗放哨,打退了前来抢劫的土匪和抓夫要粮的杂牌游击队,受到群众极大的拥护。
同时,王其荀还带领“中央戊己会”,配合八路军的战斗,攻打碉堡、破坏日军铁路、抓汉奸、割电线,为抗日做着他们力所能及的事。1938年6月,日军的一个中队在伪军的配合下偷袭一抗日武装组织,王其荀率领两营兵力配合八路军主力,阻击敌人,杀伤日伪军几十人,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十余支。后来又协助八路军处决了两个冒充八路军敲诈民财、奸淫妇女的坏分子,为八路军挽回了声誉。
坚贞不屈烈士慷慨就义
1938年8月,“中央戊己会”正式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自卫团博山第三团”,王其荀为团长,从此,该团成为了一支正式的抗日武装。1939年4月1日,王其荀在开会时被伪军突袭并被捕。伪军将他捆绑在马上拖行了2公里多,带到了伪军位于博山区石马镇蛟龙村的据点。到了据点后,敌人先是摆上酒席劝降,结果酒桌被王其荀掀翻,敌人恼羞成怒,又对他严刑拷打了一夜,最后胳膊、肋骨都被打断,但王其荀始终坚贞不屈。
在王其荀被捕的第三天,他的好友刘玉春通过蛟龙伪村长疏通,到据点看他时,他已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仍用微弱又坚定的声音说:“你们不用为我操心了,反正我就是这条命,他们想要别的我没有,要命有一条,死也是甘心的!”这就是他对亲人讲的最后一句话。被捕第3天,王其荀被全副武装的敌人押解到蛟龙北门外新碑路东杀害。临刑前,王其荀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走狗”等革命口号,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遗骨安葬于东石村。据目击者称,王其荀英勇就义时,他所穿的白衣都被血染成了红色。
在得知祖父的壮烈事迹后,王裕贤老人每当路过蛟龙村,总是会停下脚步,望着祖父就义的方向默哀,每到清明节,他也都会去祭奠祖父。在王裕贤老人的家乡,凡是参军抗日的,在抗战胜利后都会得到一块“光荣牌”而王裕贤的家门上,挂了3块“光荣牌”,“我们家有一位烈士,两位抗战军人,这在我们全村都是很罕见的。”王裕贤老人骄傲地说,他一直以革命后代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积极,兢兢业业,希望以此告慰祖父在天之灵。
(晚报记者王锐实习生孙菡忆)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