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奎东
我每天上下班都要乘坐123路公交车,去年123路公交车获得“感动淄博”十大年度人物提名奖,今年初又被市交通局申报参加全国交通系统感动人物评选,市公交公司想为此制作一个展播的宣传片。半个月前,在市公交公司工作的朋友王娟给我打电话,想通过我联系一下郝萱林阿姨拍摄一组镜头。弄明白事情的经过,我回答说:“我想郝阿姨有空的话,一定会愿意帮这个忙的。她曾经对我说过,好人好事,一定要让全社会知道。我先给她打个电话说一说这件事,要是行的话,你们直接联系好了。”电话打过去,阿姨一口应允下来。
今年79岁的郝阿姨与我是忘年之交,早在2007年,她就被评为淄博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的传承人。今年春节《淄博晚报》休刊前出版的最后一期报纸,头版上有一位老人微笑着展示一幅三羊开泰的剪纸,那个老人就是郝阿姨。几年前,阿姨有一次乘坐123路公交车时,得到了驾驶员的热情帮助,深受感动,后来就剪了几幅剪纸托人转交给了那个驾驶员。收获爱,回报爱,这是一个多么美的故事。在去年举办的“公交车上见文明”征文中,我的获奖征文就讲述了这个故事。
放下电话,儿子忍不住笑了起来:“老妈,你年龄又不大,怎么净认识些老头老太太啊?”我认真地说:“这些老头老太太可不是一般人呢!和他们认识,是我的福气。”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我就有几个老年朋友,与他们结交,我受益无穷。他们身上满满的正能量,让我心生敬意;他们对我的关爱,更让我难以忘怀。
提起高绍水老人,晚报的很多读者都不会陌生。今年76岁的他自晚报创刊起就坚持订阅晚报,参加晚报所有的公益活动:抗震救灾有他,植树造林有他,捐献图书也有他。与高大爷认识,是在2012年12月26日举办的淄博晚报创刊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当时晚报社邀请了十位老读者,我和高大爷就在其中。缘于对同一份报纸的共同热爱,让我们这一老一少,结成了忘年交。对我这个小字辈,高大爷更是厚爱有加。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记者节前夕,晚报社评选出六位金牌读者参加座谈会,为晚报的发展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大约半个月后,高大爷给我打来电话:“你那天在座谈会上的发言过程,我找人给你录了下来,刻成了光盘,你什么时候有空,我给你送过去。”我听了这话吃了一惊,那天座谈会上,我根本不知道高大爷这么有心,不声不响地为我做了这件事。今年春节前,他送给我几本书,还鼓励我早日成为一名作家。我听了心里暗叫惭愧,成为作家的人都是有天赋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哪是那块料,虽然这辈子我都不会成为作家,但是为了这双期待眼神,我也会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郭法绪大爷,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今年75岁的他“顶着一头高梁花,乐在农村写春秋”。2007年被评为淄博市模范老人,2008年成为淄博市第一批顺意志愿者,在2014年全国举办的第六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评选中,他的作品荣获金奖。与郭大爷认识,也是在晚报的一次活动中。2012年9月28日那天,在淄博日报社二楼会议室举办的“中华之光,淄博三宝”王新平签名赠书赠画仪式上,我和郭大爷一见如故,成为朋友。几年来,我在晚报上每次发表文章,郭大爷都会赶紧打电话告诉我,以至于只要一接到他的电话,我就知道肯定是又有哪篇文章见报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去年年初郭大爷打电话说:“我看到晚报2014年报纸征订工作使用了你的肖像做广告,我订晚报二十年了,用一个读者做代言,这在以前是从来也没有过的,祝贺你啊,这是给予一个读者的最高褒奖。你的肖像一共上了七次报纸,这几份报纸我都给你收藏着,等有机会的时候送给你。”听了这番话,我几乎要掉下泪来,除了我自己,就连老公和儿子都不一定说得出我上了几次报纸,一个与我非亲非故的老人,却给予我这份深沉的关爱。今年春节期间,我到他家做客时,他送给我一套书,里面收录着他的获奖作品。在书的扉页,他写道:“你是一位善于化梦为真的智者,对社会、同志、家人,你眼角眉梢都是爱,给人温暖,给人力量。你写的文章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希望你把自己的思想融化进文字里,努力攀援理想和抱负的高地,激情满怀,高歌盛世,书写春秋,旭日东升,风光无限。”
如果说,编辑记者是为报而生,做报一生的人,那么读者就是读报一生,爱报一世的人。尽管身边微信微博热闹非凡,但是读报永不落伍。我和郝阿姨、高大爷、郭大爷都因晚报而结缘,成为忘年交。俗话说,家有老人是一宝。那么我有这么多品格高尚多才多艺的老年朋友,该是一笔多么宽广的财富啊。看,我的财富多么宽,多么广,朋友是我的财富,我的财富是朋友……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