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考生说,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有点难。我的理解是,如此生活化的场景,让人一下很难便捷抽象出行文的观点与立意。这说明,优化我们的写作思维训练,从纷繁芜杂的生活现象中抽拣出规律性认识与见解,是非常关键的。
那如何优化我们的思维训练呢?下面结合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来分析一下。
首先,不要先入为主,要依据材料来加以分析。有考生一看这个作文材料,就回忆原先做过的作文题目,想走“捷径”,套一套,导致思维的先入为主。这时一定要清空自己的思维,以作文材料为思维起点,看看材料说了啥,想干啥,浅层的内涵是啥,深层的意图是啥。如今年山东作文题,无非是说面对一个“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自然现象,孩子与父亲做法与说法相左。这样的生活现象,我们要表明自己态度啊,是赞成孩子的做法呢,还是肯定父亲的要求呢?思维的空间就打开了。
其次,寻求到思维发散路径,做多维度思考。生活现象是复杂的,但其中也有规律可循。找到思维发散路径非常关键。如材料提到了几种物象、人物和关系啊,植物方面有丝瓜藤、肉豆须,人物方面有孩子、父亲;丝瓜藤与肉豆须之间关系是“分不清”,孩子与两种植物之间关系是孩子想弄清楚两种植物的不同,父亲与孩子之间关系是劝阻孩子分辨行为,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因此这就告诉我们可以从植物缠绕生长方面、孩子探究分辨植物方面、父亲劝阻孩子方面等思维路径去思考,去确定行文立意。
再次,确立立意后要和人生社会现实生活发生挂联,实现立意原点的生活化拓展。本次山东作文题具有浓重的“问题求解”倾向,孩子在分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瑕疵,如何办?植物成长过程中过早遭到了人为损害,怎么办?父亲阻止孩子进一步分辨探究怎么办?如何达成分辨探究与不伤茎叶的统一?父亲的阻止与建议是否合理,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是确立行文立意的前提。在确立好立意后,要将思维空间投放到社会生活当中来,想一想与之相关联的事件有哪些,用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说服大家呢。
如从父亲角度来说,可以确立莫扼杀分辨探究天性的观点,外国有哪些事例啊?英国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麦克劳德小学时杀死校长家的狗的事例行不行啊?国内的事例有没有啊?前段时间北大学生周浩退学,转到北京技师学院学习,后一举成名的事例行不行啊?……
如从植物生长角度来说,可以确立有用何必分辨的观点,作为缠绕在一起生长的两种植物就是这样成长的,这中间人们最好减少不必要的过度干预,以免弄伤了茎叶,等到瓜熟蒂落,就会给人类送上丰厚回馈,减少不必要分辨与损伤,植物才会成长更好,其实人类社会不也是这样吗?
……
这样看来,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并不难,关键是要优化我们的写作思维,让我们走入生活现象的深处去!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